無獨有「偶」,解構愛的科幻浪漫《機器人情歌》
3月
20
2018
機器人情歌(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1次瀏覽
林穎宣(自由文字工作者)

加籍華裔的知名唱盤藝術家DJ Kids Koala,擁有刷碟、音樂製作、繪本作者、電影配樂作曲等多重身份,尤其以跨界、多元、風格獨具的音樂創作聞名。於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特別帶來結合劇場、電影、偶戲和現場音樂的實驗性作品:《機器人情歌》,以超現實的敘事手法,帶給台灣觀眾一場前所未有的觀影經驗。

節目改編自DJ無尾熊小子2003年出版的同名原創劇本,多達350頁的圖像小說,如同目睹一部電影躍然紙上。這一場場女孩與機器人的科幻愛情,特別邀請以《雲端情人》(Her) 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K. K.巴瑞特的擔任影像導演。為能將繪本中的人物、場景如實呈現,整場節目約90分的演出,動員了包括操偶師、音樂家、DJ無尾熊小子本人等共15人團隊協力合製而成。40隻木偶、20個微型場景以及各種不同角度的艱難攝影技術。搭配阿菲亞拉弦樂團四重奏(The Afiara Quartet)的現場搭演奏,乍看有如電影音樂會的表演形式,但卻實為聚焦在一個微型劇場,轉以投影讓觀眾看見藏在魔鬼中的各個細節。《機器人情歌》涵括了鋼琴、弦樂現場演出、唱盤混音和鬼斧神工的操偶與場景,成功將繪本中的動人故事投影搬演上台,帶領觀眾們目睹、經驗一部電影的完成:從拍攝到剪接、從配樂到燈光,在這場實驗性的操偶演出之中,DJ無尾熊小子巧妙地解構了愛的方程式,用多元的角度,單純而直白地述說一個浪漫的故事、一份愛情,一切於是栩栩如生。

十年後從平面進化的《機器人情歌》劇場版,身為DJ,無尾熊小子為確實掌握現場氛圍、特別在開場前以賓果遊戲引領台下觀眾聚焦演出。每位觀眾手上皆有一張特別為節目設計,以繪本中出現的各種角色與圖像:如女主角Malorie、象徵未來的旅行機票,共25個圖像所拼成的nufonia bingo card,透過簡單的遊戲除了成功熱絡氣場,也讓觀眾同時「參與」了這場圖像式的預告。

《機器人情歌》演出中,由於操偶的掌握和攝影師運鏡的無法絕對精準,作為樂手和統籌角色,必須眼觀八方、適時調整速度、全憑靠默契和臨場反應保持作品的完整度和連貫性,因此每一場演出於團隊於觀眾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而不同的觀眾對故事劇情、安排的情緒起伏和反應,也為作品帶來全然不同的情歌樣貌。

身處於科技重度成癮的時代,近年以未來主義、愛上人工智慧為題的作品層出不窮,如電影《雲端情人》、著名系列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等,從心理學角度觀察,這些故事皆無獨有偶地緊扣關於重新自我接納、避免過度幻化現實與關係、生活的真正價值觀等重大嚴肅議題。在《機器人情歌》演出結束後,散場音樂令人驚喜地選播了美國知名編劇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於首部執導電影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York)中所創作的主題曲Little Person,不禁讓人同時聯想起1999 年由同為導演擔任編劇的經典電影: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尤其劇中同為操偶師的主角身份,和《機器人情歌》的演出跨形式、跨情節、跨風格地巧妙呼應,兩相共鳴。總自詡為一個「說故事的人」,或許DJ無尾熊小子在創作故事最初原型的同時,也向編劇大師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致敬:作為一個電影人,透過跨界的藝術實驗演出形式,DJ無尾熊小子為自己譜寫出這首浪漫的機器人情歌,以影像、聲光與偶戲,精彩打造了一齣屬於數位時代的美麗童話。

《機器人情歌》

演出|DJ無尾熊小子、K. K.巴瑞特
時間|2018/03/16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阿菲亞拉弦樂四重奏與操偶師們一同合作的跨界演出,將此劇的音樂和場景音效全數都由現場即時性的演奏,當場景、環境氣氛的塑造,或是操偶師在操作木偶頭部轉動、手部擺動時,音樂和音效也隨之而來。(戴源宏)
3月
20
2018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1月
23
2024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
1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