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文抒情重說曹子桓《燕歌行》
10月
10
2012
燕歌行(唐美雲歌仔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2次瀏覽
謝筱玫

有些人就是才氣渾然天成,做事手到擒來輕鬆從容;有些人則要比別人更加倍付出,然努力也不見得會受到肯定。自小生在弟弟曹植光環下的曹丕,個性因而內斂壓抑,所幸他有甄宓,幾乎所有的男人(包括他的弟弟)都傾慕於她,於是佳人對他的愛使他不凡,成了曹丕在茫茫塵世不得志之時的救贖。

當世人以成全才子佳人之眼看兄嫂小叔的不倫戀時,曹丕則成了猜忌權謀陰沉的化身。編劇施如芳卻轉換了一個角度,挖掘曹丕內心的柔軟處。在她筆下,曹丕之所以留下曹子建《洛神賦》這部讓後人衍生無限八卦綺想之作,原因之一乃曹丕這位詩人帝王對於文字不朽的魔力有著敬畏與嚮往,其二則是他對妻子甄宓的愛:靈思高妙的文字永久封存了妻子的美,他不捨也不忍毀去。於是,《燕歌行》一戲雖然講了許多主題:曹操宛若降靈傳遞於曹丕的野心,手足間的瑜亮競爭情結等,我覺得刻畫著力最完滿最深刻的還是夫妻之情。

兩個動人難忘之景都與情愛嗔癡有關:一是丕帶著妒意,負氣與心灰意懶間上了沙場,前一畫面戰火映著妒火,下一畫面夜涼如水,甄宓(許秀年飾)倚在露臺前(身後一扇美麗的隔窗)等待的身影,曹丕(唐美雲飾)風塵僕僕返家,思念使他歸心似箭,本該是夫妻相擁重歸於好的場面,卻只見另一廂踏著醉意而來的曹植(林芳儀飾)一心賴著神仙姐姐說話。畫面上三人各據一方,前一刻柔情似水,後一刻一觸即發。場面調度、舞美設計、文辭劇情,在此交織得恰到好處。

另一景是在甄宓自縊之後,丕悔恨思念莫名,忽見愛妻在白幡隊伍隨行間款款而來與他訣別。頓時場上又出現了一批喜轎人馬,彷彿回到青春年少時,丕將之迎娶回門,兩人合唱起【七字連空奏】,一時悲喜交加,既是昔日過往的甜蜜恩情浮現,也是今後即將天人永隔。曲罷,方覺一切是夢。

權力、情愛,一切恍若夢幻泡影。導演戴君芳、舞台設計王世信似要強調這一點:傾斜地板強化鏡像效果,人影映照交疊於上,開場曹丕長坐撫琴回首過往一景就隱含鏡花水月的意象。賴德和的音樂設計氣象萬千,尤其上半場結束前曹丕守靈夜野心被激起,此時的配樂很能烘托這個詭譎又澎湃的場面。導演戴君芳早以小劇場崑曲闖出名號,今番登上大舞台,更顯亮眼,若要挑剔,我只能說意象太美但太多太滿,若能稍做割捨,應會更乾淨有餘韻。編劇施如芳多年未與唐美雲合作,這次一出手,往「情」字著墨,又探「文」之不朽,兩人的組合令人懷念。

施如芳的曹丕,令人想到莎士比亞的奧賽羅,而唐美雲也以深情、抑鬱、懷疑、怨毒、悔恨成功詮釋了這個個性複雜的角色。編劇穿插了「不死靈」一角,像個說書者,又像曹丕心中另一個聲音,也是作者的意念展現,然而有時感覺又說得太白,幸而小咪以一分鬼誕、二分精怪、三分滑稽突梯賦予這個角色靈活喜感。許秀年的甄宓到後來令人肝腸寸斷;呂瓊珷(飾曹操)唱作俱佳,真是繼陳昇琳之後台灣歌仔戲老生的第一交椅;新生代林芳儀在眾家資深演員之間並未遜色,果有接班人之勢。

《燕歌行》從製作團隊到演員組合都是一時之選。喜見唐美雲這次暫時放下度化勸世意味過濃的佛教劇,以文學抒情的戲路,做為她得到國家文藝獎後的第一個代表作。

《燕歌行》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2/10/0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看見的是缺乏關懷的曹子桓以愛為救贖,他的雄圖霸業,他的文學追求,都成了愛的附庸。而這所謂的愛,又只以甄宓一人為載體。與曹丕本人藉〈典論‧論文〉留下的致力於「千載之功」的形象實在難以相合。(陳涵茵)
7月
15
2014
《燕歌行》讓觀眾看到了深情至性的曹子桓,看到了展露人性的曹丕,看到了在愛情和權力之間抉擇的太子。更有甚之,《燕歌行》讓觀眾感受到「飽滿」-飽滿的戲劇呈現、飽滿的舞臺空間、飽滿的色彩運用、飽滿的音樂表現,以及飽滿的企圖心。(張啟豐)
10月
09
2012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
《劉姥姥和王熙鳳》為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戲齣,編劇兼導演李寶春意圖打造非屬彩旦亦非純然老旦的「劉姥姥」,將目光放在劉姥姥與王熙鳳兩人互動產生的情誼上,跳脫以往戲曲紅樓夢的敘事架構,注重角色本身故事。以京劇演員四功五法的底子為基礎,延伸原著角色特性,結合螢幕投影科技,意圖發展出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