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的正常/不正常《時代下的灰斑》
1月
01
2016
時代下的灰斑(劉人豪 攝,滯留島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3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5玻璃屋系列III《時代下的灰斑》是滯留島舞蹈劇場延伸自 2013年的《玻璃屋》及2014年的《魚貫職態》的舞作,這是藝術總監張忠安於2012年創團以來,持續以社會觀察者的角度,透過當代舞蹈對社會萬象提出的一系列質問。一連三年同質不同舞的鋪陳,從探討玻璃框架裡的無奈人群起始,轉向嘲諷職場上的現象百態,繼而探究當今社會所謂的正常與不正常的狀態,每一個新作都延續前次的精神,如扣環般緊緊相連;作品的質地也試圖挑戰前次的境界,雖然未必皆然。

《時代下的灰斑》在節目單上的註解是對「精神病患的關懷」,這麼直白的文字說明雖然看似吻合作品中的角色安排,但是否需要如此清楚的向觀者表白,值得再思。或許這讓部分觀眾容易解讀作品內容,但似乎也有多此一舉或過度解釋之感。參與演出的舞者包括成熟的資深教師、年輕新秀及在學學生,這樣的組合對於南部的舞團而言,稱得上是普遍現象,對於「年輕」且在屏東縣潮州鎮起家、駐紮的滯留島舞蹈劇場來說,也只能算是目前的最佳狀態。

劇場內燈乍亮,七位舞者從左下舞台至右上舞台站成一斜排,頭不住地往前顫點,上身抖動,雙手向上微震,雙腳也跟著晃動卻不移位。不久,傳來一聲巨響,他們從斜排拉開,散置在台上不同角落,全身跟著音樂的節奏,展開幾近瘋狂的顫動。當音樂嘎然消音時,他們開始喃喃而語,再慢慢聚集,全部靠攏的跪在舞台中央。在聚光燈的光束下,他們開始抓手指,做出好似拔指甲般的自虐行為。這令觀者不免疑惑,難道他們是所謂的精神病患?難道所謂的正常人,不會做出奇怪的舉動?或許,這些疑問句也是編舞家的疑問,也或許是他故佈疑陣的小手段。

接著,舞者們一一起立,先是望向不知目的的遠方,然後漸漸地一起活動,有如大鵬展翅般,他們拉開臂膀,一起滑落進行同樣的地板動作,再起身劃手、迴轉。或許是過於一致,這個段落顯得有點突兀,似乎可以不必如此整齊劃一。之後,他們各自起立,好像要在混亂中找出秩序,默默的偶而聚集,偶而脫離人群。此時,黑白影像投射於立在他們身後的三大面白色板塊,這三面白板緊緊相靠的排成一橫面。舞者們開始了一小段有如電影中的慢動作畫面,並漸漸貼到白色板面上,好像被吸進漩渦般。在漩渦中,先是三位女舞者被黏膠附著似的緊貼在白板上,後又加入另三位舞者,這六人貼著白板不住地扭動身軀,幾分鐘後才將身體抽離白板。

下一幕,三面白板拉開後,中間一面倒在地板上,另兩面的其中一邊靠攏,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角落,好像房間裡的牆角一般。此時,投射在白板上的影像是有如童話繪本般的可愛畫面,對應這畫面的是一頭亂髮的資深舞者葉麗娟,她好像在牆上作畫,又像是試圖越牆而去。投射的影像變成了波紋狀的線條,加深了她的扭曲狀態,身心皆然,也加深了房內的杜鵑窩意象。此時直立的一面白板上開了一扇窗,白板上投射的影像又改成了樹影,窗外則是浮光乍現,暗示窗外的喧囂繁華,吸引女子急著越窗而出。窗外也好似有人隱隱召喚,助她脫逃,但她卻無法輕易離去。越是難以脫逃,她的動作越是癲狂,就像困獸般使盡全力的宣洩不滿,在幾次無成後,她終於越窗成功。

三面白板再度立起,這回卻是三個分開的塊狀,獨立而不接觸的各自為陣。一位女舞者走進來,不斷按揉身體近乎無法克制的狀態。另一群人則踱步在舞台上的角落,他們的身影投射在右上舞台的一面白板上,漠然的態勢相對於躁動的女子,形成難以言喻的強烈對比。似乎,他們都在找尋自己的活動空間,或是生存的空隙。眾人漸漸隱入黑暗的角落,獨留那女子彷彿衝不出自己的陰影,白板上的影像則變成倒下的磚牆。當方士允出來和女子共舞時,扮演瘋女的葉麗娟也走出來凝視他們兩人。此情此景,令人懷疑,到底誰才是精神病患?精神病患如何定義?是否觀者與舞者都可能是精神病患?

兩面白板被推到右上舞台,又成另一個角落,獨留一個板子在左上舞台。女舞者們在角落排排站時,方士允在舞台中央獨舞,他的身體仍舊靈活,但此刻的他除了動作熟稔外,看不到更深層的表達,自顧自地揮舞四肢,像是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又像是已經有了一定地位的人,卻仍感到不安與焦慮。接著,黃文人進入方士允的活動場域,兩人進行了一段角力式的接觸,在互抬互推中,略顯默契不足,但也可解讀為反映社會中不和諧的兩人世界。不久,方士允也移身至角落,將中央的空間留給黃文人獨自發揮。在這一段獨舞中,她展現不同於過往的慣性表現,不再過度侷限於低水平空間的重力移轉,較多的是中高層次的空間運用與較少壓迫感的肢體流動。

當板子再度被移動位置,且前後稍不一致的並列於上舞台時,影像轉為黑白閃爍的畫面,舞者們一起在台上狂舞,雖然時有隊形變換,基本上動作是一致的。葉麗娟再度出現,她和群體終於有了互動,或可說是對峙,她從眾人的身上、肩上緩緩踩踏、翻越,這時左右兩片白板上各出現一隻眼睛的影像,彷彿正凝視、窺探著芸芸眾生的舉動。葉麗娟扮演的瘋女理應是眾人的對比角色,但或許是刻意的安排,也或許是無意的巧合,她和其他人常常有共融的情態,這是否也暗喻彼此共有的「不正常」情愫?或是藉此反照自認為「正常」的眾人。

最後,飾演瘋女的葉麗娟坐在左下舞台的角落,回頭看著貼在白色板子上的眾生,光照下,他們扭曲的肢體、無助的臉龐與不安的情緒,似乎不像是「正常人」的狀態。葉麗娟在陰暗角落的無言回望好像嘲諷地問著:「到底誰才真的瘋了?」,整場演出就在這明暗對照的狀態下結束。

整體而言,《時代下的灰斑》有其獨到的意念,雖然還需要再精修,仍可稱得上是張忠安作品的另一突破。

《時代下的灰斑》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15/12/27 14:30
地點|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