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上城門的彩翼《鳥匯》
4月
26
2017
鳥匯(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8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春雨滂沱的午後,不少觀眾還是來到大南門城藝術特區賞鳥看舞,這是臺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的節目之一。本來擔心雨勢可能會迫使演出取消,所幸就在近開演時刻雨勢減緩,雖然延後開始,但自開演起至結束都沒有下雨,而且空氣中還帶著一絲清涼,全然不是預期中的午後燥熱,也不需要防蚊措施,真可謂天佑眾鳥(聽說其他場地的演出就沒這麼幸運)。其實真的要感謝這場及時雨,讓化身為鳥群的舞者們決定赤足而舞,使他們意欲融入古城空間的氣勢更加自然而實在。

走進城門,迴盪在空氣中的樂聲繚繞於耳畔,一「隻」英挺的黑鳥手持長竹竿在濕潤的草皮上跳動,他黑漆的頭上帶著一撮亮白,我對鳥類了解不多,姑且稱他為白頭翁吧。或許他是傳說中的神鳥,來到他的應許之地施予祝福;或許也可稱之為引起群眾注意的起頭鳥,為這場儀式行前導之禮。在他朝著城門外離去後,群鳥匯集的時刻才正要開始。音樂持續播放,城牆下空蕩蕩的,眾人引頸期盼,賞鳥季節常見的景象此刻也正在上演中。忽然,有人發現城牆上,粉色的鳥兒們逐一現身,不只眼睛為之一亮,也引來一陣陣低吟的驚嘆。雖然明知是人扮鳥裝,卻也讓群眾不免仍有一絲乍見鳥蹤的興奮感。

一陣高空會後,舞者們順著城牆邊的樓梯飛旋而下,就像不怕生人的鳥兒們,抖動著下巴穿梭在人群之間。不久,城牆上方又出現一隻羽色艷紅的小鳥,獨自翱翔在大榕樹的枝葉間。已來到草皮上的鳥兒們和遠在城牆上方的豔紅鳥兒遙遙相望,他們對著她頻頻拍動翅膀,彷彿呼喚她一起下來作伴。過不久,她也飛下來了,此時群鳥聚合,色彩繽紛,爭妍鬥豔。

出了城門外的白頭翁又回來了,眾鳥看著他有如看到外來物種般的好奇,一陣對望後,他們即融為一體。白頭翁手持的長竿成為引領眾鳥動作與方向的共同支柱,順著長竿朝逆時針集體飛奔,畫出同心圓的空間路線。在現場演奏的樂手拿出了手碟(Hang Drum),在盪氣迴腸的音色伴隨著撥放的音樂聲中,鳥兒們和他一同共舞。不久後,鳥兒們集體飛出城門外,群眾也被吸引了出去。

城門外的花園裡、榕樹下、石牆邊,鳥兒們散處各地,音樂又加入了現場演奏的樂聲。在一個如小號般的樂器聲中,一對鳥兒似乎被催情的聲音激發,先是碰觸頭臉,進而肢體重疊,好似一對正在以天地為室、雜草為鋪的自然世界裡交媾的愛情鳥。他們無視於圍觀群眾的注視,不矯揉、不做作的享受他們的愛情行為,當人類因受禮教約束而羞於面對時,他們將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之道自然的公諸於世人眼前。

接著,附和樂手吹著有如葫蘆絲的樂器聲,群鳥各自手持長竿,先聚集在大榕樹下,好像進行了一場屬於他們的集會討論。之後,再一起來到草皮上,揮起了長竹竿舞動。竹竿對他們而言,似乎是護身符,連結一起時如同保護罩般,將他們圈在安全的範圍內免受侵害或干擾。當他們慢慢朝著城門移動時,樂手和白頭翁的一陣互動引起群眾好奇,駐足觀望了好一會,幾乎忘了關注其他鳥兒們。回神後猛然一看,鳥群已默默地鼓動翅膀前進城門。

此時,樂手吹起了笛子,聲聲高鳴宛若呼喚鳥兒們歸巢,於是他們穿越了城門,回到城內的草皮與階梯上。進了城內,白頭翁與小艷紅共舞上階梯,草皮上則有其它群鳥匯聚。他們就像回到自己的巢中,拍打彩色繽紛的翅膀,雀躍不已的集體將才剛滑下階梯的小艷紅高高扛起,再看著白頭翁和小艷紅共舞並圍繞在他們四周,之後再慢慢匯集到生根入牆的榕樹下。

最後,樂手吹著迪吉里度(didgeridoo),這看來有如加長型尺八(Shakuhachi)的木管,始於澳洲原住民的樂器,樂聲聽來沈穩、悠揚外還帶著空靈之氣,再配合播放的音樂,儼然預告終曲的到臨。在城牆邊一角,數道長長白裡透明的條狀物從圍牆上垂掛下來,好像春蠶吐絲,又像融雪後的冰柱,眾鳥如朝聖般的向其靠攏,各自將它拉到不同角落,又一陣鳥舞後,再群體匯集向群眾致意。

臺南的愛鳥達人應該沒想到,大南門城也會有這場鳥匯之聚,由三位來自葡萄牙汞動舞團的舞者和五位臺灣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的舞者們,共塑艷麗的鳥群意象,飛舞在大南門城的各個角落。在這春雨洗禮過後,舞者們雙腳踩在滿是泥濘的草地上或撫觸石壁堅硬的城牆時,還要防範隨處可能暗藏的尖銳刺物。然而鳥舞者們與大自然共處時秉持的泰然氣度,不僅表達了對宇宙萬象的敬畏之心,也使觀賞者更加珍惜鳥語花香的可貴。再度感謝這場既宜人也宜鳥的雨,讓我們在驚嘆自然界的奧妙之時,也再度觀賞了以環境生態為創作主題的舞蹈作品。

《鳥匯》

演出|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汞動舞團
時間|2017/04/22 15:30
地點|台南市大南門城藝術特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為起點,以及瓦旦與朱克遠所帶出的《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深思自身作為一個觀看者,甚至作為一個觀看過程中「創造情境」的人,是否會過於二元形塑、創造他人和自己的特定角色/地位,而失去了理解與實踐的迴旋空間。
5月
21
2024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