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事《魔幻時空大稻埕》
3月
23
2023
魔幻時空大稻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授權利用/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7次瀏覽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如果說要回憶過往,會先想到辛苦艱難的時期還是幸福快樂的那段時光呢?《魔幻時空大稻埕》,以國樂和馬戲鋪底,取茶葉、霞海城隍、江山樓為座標,描繪大稻埕的彼時榮景。

清澈透明的水晶球收攏觀眾目光,隨著舞台燈光亮起,樂音徐徐展開,故事從少女搭上回到1851年的火車開始......。在劇場裡,觀眾的確需要一點想像力才好進入作品所設定的時空,馬戲表演者們的身體在各個段落反覆表現出的飄浮感清楚地呈現了穿越時空的設定,隨著他們的肢體流動到下一個章節,讓時序跳轉或是情節推進上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除了聽覺上有北管樂喚起廟會的記憶,在有限的人力中營造出穿街走巷的人潮,踩著高蹺拉出節慶的意義,城隍爺的外袍代表對神祇的敬仰,這些一個又一個至今依然存在的景象觸發觀眾的真實生活感,進而容易走入作品,而男女主角流動中錯身定格的瞬間彷彿將時間凝滯於此刻,讓人心頭一緊。

國樂團佔據了舞台大部分的空間,馬戲表演能夠使用的空間只剩樂團周圍的空間,以及舞台前方延伸出來的一小段斜坡。這在空間運用上是一大考驗。而馬戲的多元內容提供了表演上的可能,水平定點的部分有水晶球與男女雙人特技;綢吊、雙人站肩、獨輪車則在有限的空間裡向上延伸,甚至是在紅綢上演繹女人心事,介於抽象與寫實之間的肢體表現,賦予觀眾解讀的自由。樂團演奏人員配合燈光設計關掉譜架上的燈,頗有探頭回應外面世界的趣味。

椅子是表演中很常出現的道具,舞蹈、戲劇都是,在《魔幻時空大稻埕》中椅子也佔很大的戲份。像積木一樣聚集或是散落,補強視覺畫面,或者疊高倒立展現特技,有時是車廂座位,後段又化身為波麗露西餐廳中愛情的推手。夏鈴穿過象徵時間的大環,這種由物件本身延伸出的使用,保有馬戲本身的專業項目,又帶給觀眾跳脫既定印象的驚喜。楊世豪在一段大環的表演之後,斜倚著大環,站在時間的皺褶中,有回首過往的淡然也有期待明日的昂然。台上六位馬戲表演者,不僅僅是馬戲表演者,也是將觀眾帶入作品的引路人,無論是馬戲還是雜技,因為熱愛往深處探索而練成專業,因為專業,累積成一身本事。末段孫正學快步疾行到舞台中央戛然而止,乾淨俐落,沒有多餘的搖晃碎動,由此可見其對身體的高度掌握能力。飾演女主角的夏鈴泰半時間只是穿梭在舞台上,直到最後才有一小段的雙人特技,施展篇幅有限,甚是可惜。

《波麗路西餐廳》開頭帶有望郎早歸的影子,揣著舊時光與「BOLERO」的陣陣鼓聲直接把時空落定在二十世紀。蒸汽火車竄出時,率先想到的是哈利波特與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即使我們都在東方 其實也都在西方」【1】回應英譯命題:Journey into Lost Time of TWATUTIA中的「lost」,缺少的部分其實也是對歷史的丟失。我們不斷接收外來文化的刺激,急欲跟上世界的步伐,而鮮少緩下來問問自己有什麼?每一個選擇都取決於過往所吸收的養分,我們怎麼樣透過作品去想像去感受去填補,去審視自己身上混雜的養分。

星移斗轉,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張揚與黯然,馬戲與國樂聯手合作可以見其作品的企圖心,回溯、重整、再現,以傳統文化加上當代語彙回首老城區的榮光盛景,《魔幻時空大稻埕》收藏了一個時代的詩意與情懷。


註解

1、參見《魔幻時空大稻埕》影像說明

《魔幻時空大稻埕》

演出|臺灣國樂團、合作社
時間|2023/3/5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