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接串起奇觀體驗《奇幻旅程》
12月
28
2011
奇幻旅程(舞鈴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0次瀏覽
白斐嵐

做為台灣首次挑戰在可容納近千人的場地連演三個月的定目劇碼,舞鈴劇場的《奇幻旅程》與今年初於華山成功演出105場的《走向春天的下午》相同,以奇幻風格做為號召,企圖網羅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劇中色彩鮮明的人物造型,總讓人想到太陽馬戲團,就連演出場地──介於室內與室外的半帳篷建築舞蝶館,或是演出類型──以傳統技藝雜耍轉化為當代奇觀劇場體驗,都不難看出以此劇敲開台灣定目劇碼大門的「合理性」。不過,「台灣製造」的舞鈴劇場,如何走出不一樣的路,並同時撐起前所未有的票房需求,成為開演前我最好奇的一點。

若說太陽馬戲團總喜愛以「對於異文化的想像」做為其「奇幻」的定義,那麼《奇幻旅程》絕對是一段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之旅。開場時,以水果、糕點為造型的人物亮相,彷彿暗示著這是一段從你我真實人生找到破口的想像──這般魔幻寫實的特質,在全劇主角「扯鈴」身上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說到傳統技藝,扯鈴可算是台灣國民教育下的「必修技能」之一。在《奇幻旅程》演出中,正是由這項我們熟悉的物件來開啟充滿奇想的世界。上半場中就已展現所有想的到、想不到的扯鈴花招;下半場更是令人驚嘆連連,舉凡鍋蓋、水盆等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物品,都在舞台上被賦予了主角般閃耀的生命。有時更有換上一身黑衣的表演者,在背景一片漆黑的舞台上拋接,閃爍著LED亮光的扯鈴飛舞,宛若劃過天際的流星。還有時從觀眾席後方拋往遠方舞台的扯鈴,更展現了表演者對於「對戲夥伴」的絕佳駕馭力。

當然,觀眾總是貪心的。和精湛的扯鈴奇觀記憶相比,《奇幻旅程》的戲劇表演卻略顯薄弱。宣傳文案中關於「多眼怪」、「藍貓」、「探索者」(小女孩)等角色描述,看來是立體又充滿互動發展的,但在實際演出中,人物間的關係卻並未明確建立,有些段落更不免讓人覺得是為了炫技而產生的橋段。到了下半場後半,各種日常物件紛紛登場之後,正當觀眾開始期待更多「平凡事物的不平凡演出」後,戲卻開始收尾,更是令人覺得意猶未盡。演出場地有時也為視覺畫面帶來侷限:略低又顯得過寬的舞台,常常讓走位因而失焦,無法一覽全貌。兩旁架設的大型投影幕在幾個雪景、夜景段落適度發揮氣氛營造的效果,但平時看著表演者的身影藉著舞台燈光,時有時無地成影於屏幕上,總不免可惜要是能將光影變化結合演出,發揮到極致,其劇場魔幻魅力絕對不只是「多媒體科技」的聲光效果可比擬。不過最困擾我的,倒是兩段跟著秒針滴答聲甩繞扯鈴的段落,也許是聲音本身的時間感太強,明顯感受到扯鈴的不同拍,反而削弱了「時間」做為開啟「奇幻世界」的關鍵角色之重要性。

在演出落幕的某個時刻,當多眼怪將巨型扯鈴高高拋起,牢牢接住時,我身後的兩個小孩不約而同發出了「哇──」的聲音,和台上把玩著扯鈴的表演者一樣整齊劃一,收得乾淨俐落。我想這是比掌聲更有價值的回應。

《奇幻旅程》

演出|舞鈴劇場
時間|2011/12/25 19:30
地點|台北市花博公園舞蝶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