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員觀眾到形式內容的互動:《女人是水做的》的自我顛倒?
10月
23
2020
女人是水做的(後線性遊走劇團提供/攝影陳彥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0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初看這部作品,會以為台灣正值解嚴前後,社會氛圍即使躁動,整體而言仍屬保守,故需有人振臂疾呼,言人不敢言。於是,憤怒嘶吼、呻吟囈語,陽具陰莖、子宮陰道,衝耳撲面而來。但我們已經脫離那個時代一陣子了,有關戲劇作品也佔據了過去三十年的道路,怎麼到現在這些詞彙還瀰漫空中呢?顯然,女性的困境並未真正解決。

一開始,演員讓部分觀眾參與「何謂標準女性」的競賽,好比「曾經被要求刮腋毛的請往前一步」或「曾經被毛手毛腳的請往前三步」,觀演雙方就這麼間隔排列,先後向前,我們也一步步進入作品的世界。在長形地下室中,觀演雙方一同往返於左、中、右三個空間,參與「選邊站」的遊戲:以若干名詞和形容詞是陰性還是陽性為問答選項,淘汰者只能黯然向隅。此外,講述女人從戀愛到婚姻的過程時,演員也主動邀請觀眾踏著輕柔的舞步,一方面製造戀愛氣氛,另一方面也諷刺婚姻走到盡頭,丈夫什麼事都不管不做的沙文暴力。

除了觀演互動外,演員們的獨白也是主調。她們的敘述伴隨身體表現,動態皆大:由輕至重,從柔弱到暴走;有時低語,有時吶喊;穩定時讓人忘了她們的存在,激烈時觀眾必須在分散於不同位置的多個演員之間,擇一二走動欣賞。獨白內容直指女性所受之壓迫、壓抑和壓力的最終爆發,從約會性侵到校園家庭師長各種把人逼瘋的「我是為妳好」都有。

劇組充分利用了空間、服裝(因應情節所需,演員至少穿脫了三套衣服)和聲光效果(左、中、右三個空間都有投影螢幕和播音喇叭),內容也觸及當代議題,顯示其高度社會意識,尤其是對性別問題的敏銳。儘管如此,綜觀全作,仍有些令人同樣也想吶喊一番的地方。

最明顯的,就是個別演員之間幾乎全無互動。這麼說也許不盡然,畢竟她們不說話時,也有許多身體接觸的橋段,而其獨白聲音也在特定段落錄製後交疊播放,帶出「虐人絮語」的效果。不過,這裡指的「互動」,只是戲劇最尋常的腳色關係;就此而言,觀眾是看不到的。

原因很簡單,《女人是水做的》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與觀眾的關係上。因此,一個演員面對的不是另一個演員,而是觀眾。即便她們之間有互動,也多半是全體在某個動作下(包括拿著擴音器和麥克風),向觀眾訴說女性困境;或者,當一位演員向觀眾展示其受壓迫的身體時,其他演員或屈身或擺手地加以烘托。這裡不存在故事性,就算有,也只是個別演員以話語傾吐,而不是演員之間的共演,因此沒有腳色問題(當然,像演員穿上婚紗漫步、說話以示走入婚姻等,都可算是廣義的表演)。

由於缺乏故事性──這往往必須將腳色關係嵌入一個相對連貫的時間中──整部作品與其說是戲劇,不如說是一個節目和一場展覽,幕或場之間的內在連結不清晰。演員們通常各自待在一個位置,供我們選擇走動觀看。若非觀眾當下所處時空必然是連貫的,否則真該給我們一台遙控器、一份選單,以便跳著欣賞不同主題、段落和分散在不同位置的演員。晚近部分的「沉浸式劇場」即設法擬造類似效果。

回到劇組名稱,難道上述表現手法就是「後線性」嗎?我們知道,所謂的「後」,並不是全盤反對或拒絕,而是針對前一階段(在此,即線性)的不足,加以點明、批判和改善;畢竟若真覺得前一階段徹底沒救了,另立新名稱就好。在傳統戲劇敘事多少是線性的情況下,這部作品可說跨出了戲劇範疇。這麼做是好是壞沒有定論,但劇組名稱畢竟有「劇團」二字──也許他們自有野心翻轉「劇團」或「劇場」的定義。

花篇幅提出這些疑問,是因為一部作品的形式或表現手法會影響內容和文本的意義。前文提到《女人是水做的》像一場「展覽」,這是就藝術形式而言。如果回到日常生活的經驗,我必須坦白同時也很父權和資本主義地說,這樣一部去除線性和戲劇敘事的作品,在演員分散各處,觀眾因而必須「遊走」(劇團名稱的另一元素)以便觀看的情況下,令人想到百貨公司剔透可人的櫃姐們──她們也分散不同櫃位,身處逛街血拚的消費者之中,付出符合男女美好想像和儀態標準的「身體─情緒勞動」,而這理應是此作要批判的。

這種非線性的形式(是的,我認為不只是「後」了),由於把傳統戲劇「生產」腳色和故事的(手)工業性質,轉換成「滿足」觀眾官能體驗的服務業性質,最終犧牲乃至顛倒了內容上原本難能可貴的性別批判。即便場上演員們用力表現女性的困境和不滿,但正因上述形式,演員代表的當代女性已淪為彼此孤立的個體:缺乏互動,無法團結,兀自徬徨與崩潰,無法創造出一個合作共抗暴力的整體性社群,所有不滿的發語詞幾乎都是「我」、「我」和「我」。

最後,這當然牽引出另一個問題: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演出中,創作者究竟是忽略了女性實際上是一體而非離散的,不去談論和承認起身自救的方案及可能,還是反而深刻描繪了當前女性的困境,也就是她們除了受到各種文本「內容」提到的顯性壓迫,更承擔了文本「形式」暗示的隱性壓迫,即彼此離散?對此,觀眾自有答案。

《女人是水做的》

演出|後線性遊走劇團
時間|2020/10/16 19:00
地點|濕地venue 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十分大膽的切割結構、碎裂敘事,每個段落的情節都是破碎的,甚至連台詞話語都重複堆疊,有時極其詩意,有時又粗俗直接,身體器官部位被拆解討論訴諸話語。而這樣瑣碎,忽而隱喻如畫,忽而生猛鄙俗的戲劇語言,正如同女性,或者說陰性⋯⋯(吳依屏)
10月
23
2020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