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置的角色,踩空的身影:三部戲中的群我關係《蚵仔夜行軍》、《鯨之嶋》、《父親母親》
6月
27
2023
蚵仔夜行軍2023(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吳品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4次瀏覽

文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藉著三部戲中的三個人物,討論戲劇作品中一種懸置角色的狀態,這些劇中人不論其為真人、偶角或生物,恆常夾雜在如實的現身,或虛晃的點綴之中,既是單聲道又可以多語露出,雖然會讓觀者產生曖昧或莫衷一是的情緒,但也相對撩撥或延續對於演出的興味。

《蚵仔夜行軍》中的ho-ja,對蚵仔們來說是神性的象徵,是他們無從違抗的信仰,生存條件中唯一要服從的對象,然則一切的理所當然,藉著同個演員的交互扮演中,最尊貴的ho-ja與心中總存有懷疑的小蚵,在他們初相遇之際就讓一切都變了樣,至此蚵仔們的世界起了大反轉,原來ho-ja即是「好吃」的指稱,正是那個會把美味全盤吞噬入肚腹的人類代名詞呀!

ho-ja出現的分鐘數極少,也就是一面之緣而已,但這個角色除了是蚵仔族人心中的大神,還代表著群體蚵農的化身,提點了劇情的另外一支走向,同在汙染之地為生活拚搏的人群,這支非我族類的命運竟也與蚵相繫,以一人物衍生繁多的個體,承接了動物轉化生命裡的中心意旨,透過虛實轉換,幻化為人類世裡各式的詠贊與喟嘆,代表了既是一也是萬物的未定性,流變著未始終如一的形象。

《鯨之嶋》裡的玩偶咘咘,是人世間最後一位少女的慰藉與陪伴,不論她們的偶遇是出自巧合,或是不可為之的想像,都顯示了人與偶的關係,對比於孤身一人的人類觀照,偶更像是靈性世界的集合物構成,為了執行它最終的任務而來,布偶在舞台上的操演,正是匯集了眾人之力,先是假借了主要操偶者的身形與聲線,後又有歌隊群組的齊心參與,透過你一言我一語,從可變換的女聲再轉為男聲,在跳轉中重新聚合到偶的形象上。

玩偶咘咘有著自己的獨立臉孔面對觀眾,但它卻是個群體化的角色,除了順應歌隊傳統,為戲中共同扮演的單一人物,也指涉了它究竟是憑藉幻想而生,抑或是形體會耗損的實物,它脫去法力後的原形究竟是空無,或仍是不再言語及行動的偶,它在一偶與多人、意識與物質間輾轉流連,具有一種中介與多義的性質。

《父親母親》劇中的母親,是一個縱貫全戲的虛位化角色,她像是一個亮處的殘影,更是闕如他者的分身,在一段家族尋親記裡,隨著父親的輪廓越描越清晰,才淡然地思及憶起她是誰,故事發生於布袋戲世家,人子依靠父系家族的線索,找尋著流落在外的父親,對應布袋戲演藝的父權傳統,少有女性操偶師登台,多數的女性角色戲偶,也是由男性來操縱及扮演,這般陽盛陰衰的景況,隱喻了虛掩與曖昧的陰性形象,戲中的母親身影才最是飄零。

原生的母系角色是被架空與虛設的,待她由變異化的陰性所取代後,被弱化的意象才再度強大起來,始能與父親這個題名相互匹敵,而母親於相片圖象中的屬性,也是漸次在換位的質變中被確立,演示母親的演員,如操偶背景的設定,本屬分飾多角其中的一支,然則在演員與母親角色進入交會地帶後,陰性飾演像是脫去了身體為偶的外衣,順勢蛻變為真人主角了,像是把眾多的分身集聚化約為唯一本尊,在父權的操偶擺弄中,交錯了陰性的主體扮演,形塑出多元的複調屬性。


蚵仔夜行軍2023(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吳品萱)


鯨之嶋(拾念劇集提供/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父親母親(同黨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蚵仔夜行軍》的寓言裡,一場戰爭是由歧異、被棄置的個體所引發,他帶領蚵族群眾,反抗由強權他者帶來的環境壓迫,也援引出另一旁支弱勢他者的共同困境;在《鯨之嶋》的末世情境中,人類的群體藍圖逐漸散佚,孤獨的個體尋找對應於自身的依附物,化單我為二之小眾,將精神與想像寄託其中;《父親母親》中異議者被排除的意象又更明顯了,陰性構成的少數被湮沒在眾多的陽性角色中,只能伺機等待異軍突起的時刻。

藉著三段群我關係,含括共同體中的異質化想像,無論是對抗的、從眾的或力求彰顯的,雖然被包覆在暫存的例外狀態裡,不具備穩定的調性,仍足以再現社會狀態內,對小我的個體性追求、大我狀態時眾與獨的交涉,及大環境中隱含對個體的抗拒,也使得創作從媒材特性,回歸到個人與生存場域的交疊之處,化作真實人生的借鏡。在乘以三的故事片段中,可導引出個體為群體的奠基與兩者的密不可分,然則單數是否自此消弭在茫茫群眾中,諸如受到壓迫而無法自知、能覺察卻無法反制,或者我們可透過角色經驗習得,在社會體制的媚俗效應裡,個人足以演化為群體中無意識的一員,進而提出額外的反思,思索講究群體中的差異性,或許才是消除偏見的方法,終將肯認自身成為多變而異質的主體。

拾念劇集X無獨有偶X施如芳《鯨之嶋》

演出|拾念劇集X無獨有偶
時間|2023/05/0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土地計畫首部曲《蚵仔夜行軍》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3/04/16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父親母親》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23/04/29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長輩」本就是離經叛道的酷兒,孝道規範是否也具有動搖父權異男觀念的潛能?一場跨越世代的追尋,祖孫結盟與結尾的父子諒解似乎太過輕易,人物之間的交叉碰撞與影響反而是這齣戲更動人之處。(余欣衡)
6月
03
2022
他是我們每一個臺灣人都有可能形成的模樣,甚至確實是我們的部份模樣,在我們每個人的多元宇宙裡,我們都有可能成為阿文。(吳依屏)
5月
26
2022
同志與白色恐怖,乍看關聯稀微,然確實有些相互投射的空間,這也是本劇精妙、驚喜與深刻之處。同志此一設定,牽引出對自我探索與認同的「我是誰?」大哉問之外,更將焦距拉遠到臺灣的身分與認同,借此喻彼。
1月
13
2022
在邱安忱的筆下的人物,展現強烈的慾望使得每個人的行動線相當明確、透明,利用多種自由權利側擊回應白色恐怖與人權迫害時代的壓迫體制。不僅如此,當身為中年傳統男子意外發現了自己的父親和兒子皆是「酷兒」時,他反而從一名「受難者」轉為扮演「加害者」,突如其來的驚嚇和挫敗感令阿文開始正視與自己不同的臉孔,的確是為「苦難之外」的經歷開展新的敘事路徑可能。(簡韋樵)
12月
29
2021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