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而生,面向未來:《sakero X 038》
12月
06
2021
sakero x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2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乾淨清冷的淺灰色舞台搭配藍色燈光,沒有其它裝飾,地板上是一根很長很長的竹竿。舞者們身穿全黑裝束,緩步走到麥克風前以族語說話(打招呼),再回到竹竿後方就定位。接著,以幾近一致的呼吸啟動了群體的動律,整齊劃一地握起長竹竿,散發出堅韌的氣勢。在身體前後大幅度的擺動與重踏的步伐中,舞者們經由共同握住的長竹竿,將彼此的重心維持一致,也分享著彼此的動律頻率,接著,舞者們在一百八十度的橫向踏步中,瞬息打轉九十度成直線,動作之乾淨俐落,方向轉換之敏捷,讓人驚豔不已。

這是《sakero》舞作的開頭,冷色調的燈光、全黑色系的服裝,不帶任何指涉、意含的影像,撇除開場的族語問候,可說非常典型的現代舞設計。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反讓人更加看見編舞家莊國鑫的企圖和思索脈絡,以及舞作裡原民傳統與現代的融會與對話。在服飾與影像上,莊國鑫在《sakero》中盡可能的剝除所有具明顯原民文化符號識別的象徵,以抽象幾何的樣式為舞蹈增添氛圍;音樂更是選用致力於復興芬蘭薩米族古老吟唱技巧yoik的歌手Wimme Saari的同名專輯《Wimme》中的樂曲。

剝除外在文化符號,突出舞蹈動作本質,從而讓人思考舞蹈動作本身以及動作自身的傳達。在看似去脈絡化的單手牽手、交叉牽手、踏步與身體擺動中,其每一個步伐與動作皆可在傳統祭儀(阿美族ilisin)中尋得蛛絲馬跡,再經過莊國鑫以現代舞編舞技巧將原先的祭儀動作加以提煉、純化,並利用增值、減值、重心移轉等手法,將動作的節奏、時值改變,再結構化動作的順序安排,從而形塑出具原民文化特色的當代舞蹈動作語彙。此外,芬蘭薩米族音樂的選用,更是讓人興奮不已。不只是蕯米族人的音樂語調和吟唱風格竟與臺灣原民的歌謠風格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更在於編舞家讓音樂與舞蹈的互相合襯,無論是樂曲的韻律、重音與舞蹈動作的動律、重心轉換的契合;或是以樂曲調性結構舞作氛圍推升或轉變。雖是來自遙遠斯堪地那維亞的民族音樂,亦經過現代錄音、混音技術融入了現代音樂元素,然而樂曲中所散發出傳統如何於現代復興的實驗,或許正是編舞家選用的原因吧。


sakero x 038(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提供)

從《038》到《sakero》(正式演出是先《sakero》再《038》)可以清楚看到編舞家莊國鑫對於當代臺灣原住民阿美族身體文化的自我覺察脈絡,從梳理什麼是花蓮阿美族原民的身體感知的《038》,到試圖探究阿美族人對舞蹈的理解,和阿美族傳統祭典與肢體動作關係的《sakero》。當舞蹈動作脫離了原先祭典儀式的脈絡,脫離了舉行祭儀的場域來到現代劇場,成為一種文化角色、一種創作素材時,它既開拓出創作的自由度與空間,亦考驗著根植於傳統的創新如何轉化成適應/適合於現代劇場美學的展演。

於此我們看到《038》裡屈身重踏腳步的圓形隊形,是不斷往返花蓮—台北—花蓮遊子的歸鄉召喚;在《sakero》中屈身重踏步伐則跳脫原來阿美族ilisin的脈絡,從動作形態與節奏經由解構再重組,成為一種文化容器,從而能納入更多元的創作元素,以及更多面向和時間性的觀看想像。從日常生活場域到非日常的祭典儀式,身體因長期生存其中而形成的身體感,具體展現於身體動作形態中,它或許標誌了原民的離散經驗,但這些萃取自傳統祭儀的動作是否亦成為一條復返的路徑:從傳統而生,面向未來。

《sakero X 038》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
時間|2021/10/22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