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構作的日常《男事》
8月
22
2016
男事(夫舞者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3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晚間為了參加一場《男事》婚宴,出了捷運站後,穿過鄰近台北101的福德街市場,結束營業後的夏日市場,生活與歇息的味道特別濃重。緩步爬上虎山,背向盆地讓城裡夜間的光度減低成山間的視覺。沿途經過大大小小的宮廟,經過以瑠公圳為名的學校和傾力向空氣與草木吶喊的卡拉OK聯誼會,一場婚禮竟辦在大城角落,卻人煙罕至的地方?太容易錯過的步道叉路,路口也沒有張燈結彩的喜悅,喜宴會場是座由廢棄宮廟重新修建而成的表演空間,廟埕成了早到的賓客匯聚的地方。一如臺灣大多的喜宴,這場婚禮也沒有準時開始,即使婚禮進行時,都仍有遲到的賓客無視作為主角新人們的終身大事,大落落經過眾人的視覺焦點。(想來婚禮新人也無暇管這麼多?還是台式婚禮一向你好我就好?)

一場舉行在創意空間的婚禮,賓客觀眾就坐在昔日神明的位子上,新人們則朝著神明台表演;屋頂上暮鼓晨鐘仍在,大門上也仍有秦叔寶和尉遲恭,石柱仍是攀龍,只是今日廳堂添了灰色。神明已順勢退位,而今眾生得勢。除了最後一場多了一隻狗的參與,全場演出由五位男舞者加一位女舞者共同呈現。全場七位舞者斷斷續續、分分合合地敘述了情感相處的關係,肢體的運用除了偶而稍縱即逝較為精鍊過的舞蹈語彙與符碼之外,許多以日常生活的行動與慣習姿勢發展而來的呈現。雖然後者並非不能登大雅之堂成為正式的演出(畢竟這是場公開的事啊),但沒有來得及結構成完整的敘事,僅僅只是不斷的小發想、小動作、小確幸是不夠成為吸引觀眾目光停駐的。以熟知的碧娜鮑許為例,她大量以日常生活的觀察與姿勢作為成就完整編舞的符碼基礎,但如果不能發展成完整的身體與動作訊息,就可能流於瑣碎而僅有編舞者自己樂在其中。換句話說,透過身體符碼成結構出的表演,關鍵之處正在於編舞(choreograph)。將動作與姿勢符碼組裝成一系列連續(或是「不連續」也是同樣需要透過組裝)的意旨,發展成完整的敘事或是任何試圖的溝通。如果缺乏了最後的完整性,則瑣碎、日常性的姿勢只能停留在動作本身,而無法成為具有解讀的深刻性;或是,就只是拆解背後的索然。

這一點無法組裝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少數寫實表演的片段。寫實的表演也絕對不是「就像平常台下那樣說話就好」,因為當像平常台下那樣說話但放上台時,就已經完全不一樣。咬字、口條、節奏、眼神、聲音的強度與傳遞等全都是寫實表演的基礎。在台下的說話可能以對方聽得懂為主要溝通目的,理解是重點;換句話說,聽者忽略了太多的其他。但台上的表演卻不只是觀眾對於表演者的理解或是體諒,而更是檢視概念、分析語彙、批評與交換想法的時刻;換句話說,觀者非常介意所有的其他。台下的說話,對方可以在下一句話馬上回嘴;但台上的表演,卻是透過不斷地嚴格閱讀、仔細分析與感受作為回應。舞者(除了張可揚與狗以外)不夠自信的身體表演,成了演出溝通最大的障礙,也掃了賓客的興致。

音樂與燈光的整體呈現也不甚和諧。從演出開始類似bossa nova的節奏性音樂,到演出中段所有舞者突然合唱張學友的〈祝福〉與〈朋友我永遠祝福你〉,舞者的聲音並不算差,但突如其來的開口演唱(正好呼應山上的卡拉OK?)更大量地消抵原本已經不夠穩固的身體敘事結構,還是令人詫異。燈光顏色近似詭異的使用,也無法輔助或補強舞者的身體情緒;唯一可以猜想的,可能是陳福榮的角色,近似無法安置的孤魂,強披著婚禮的帳簾,在所有日常寫實的敘事空間之外飄盪。在郊山荒棄重建的空間裡,這個身份可能是這場婚禮的真正主角。而賓客虛晃一招地見識了喜宴的熱鬧與時下流行喜宴前新人生平的簡報,卻沒有注意到真正的新娘/郎藏在祝福之外。

《男事》

演出|夫舞者
時間|2016/08/16 19:30
地點|微遠虎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