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創意,奇幻對決《藍騎士和白武士》
11月
15
2017
藍騎士與白武士(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1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藍騎士和白武士》以親子劇的形式搬演,卻隱含許多如棋盤上可以大小通吃的符碼,企圖跨越族群、語言、年齡、性別等方面的藩籬,正面觀照不同的社會議題。特別是藍騎士與白武士的角色在不同段落由不同舞者扮演,有時是雙男,有時是雙女,有時則是男女間的對決,在無形/有形中傳遞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訊息。這樣的安排在今日的社會氛圍下,看來十分合理,不會引起異議。在戲劇人編寫劇本、舞蹈人編排舞蹈的框架下,編劇和編舞儼然已化身藍騎士和白武士展開對決,而參與此次演出的舞者們就像棋子般,必須接受身體與聲音共舞的挑戰,唱、跳、演同步進行,這應該不是件好玩的事,但卻是件值得嘗試的事。就演出概念而言,「以和解取代搏鬥」、「化干戈為玉帛」應是全劇的核心思想,對於小觀眾,或許能潛移默化地從表演中灌輸;對於大觀眾,劇中的各種訴求應是耳熟能詳但卻行之困難的再提醒吧。

故事從一個大相框中的家族合照開始,照片中的人物一一走出來,敘述家庭成員的背景,包含原住民、漢人、新住民的大融合。在往後的情節中,他們的身分不斷改變,語言也越加複雜,每個段落都有讓人聽不懂的台詞,剛開始聽不懂時,我有點焦慮,期盼聽到解釋,但是,持續幾次聽不懂後,倒也覺得無妨,有如聽到天語,噥噥喃喃,也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悅耳,於是又問自己,說同樣語言就能都聽得懂了嗎?

玩球的場面讓小觀眾開始猜測誰是藍騎士,誰是白武士,小朋友們興奮的聲音此起彼落,使得劇場裡的歡樂氣氛急速上升。場上的球有大有小,還有瑜珈球(physio ball),也有小腳踏車和小汽車。舞者們帶著這些道具一起彈跳、翻滾,也玩起了躲貓貓。同時,他們也藉著把球借給另一個人,可以幫助他飛高高,傳遞了分享的概念。在玩球的過程,還是多多少少展現了小小孩的自我中心色彩,也就是只願獨樂樂而不願眾樂樂的真實反映,不知小觀眾們看了後有何反應,頗令人好奇。

以牛仔對決的概念做為襯底應是音樂選擇最有趣的部份,尤其在都市叢林的影像出現時,《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的音樂配上高樓大廈林立的動畫,形成古今對照下,人性善惡醜不停角力的諷刺畫面。這個點應該只有曾經對美國西部片追過劇的熟齡觀眾才能體會的吧! 話說回來,古早時代的黃俊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也用過這首曲子當配樂。(咦,又是熟齡觀眾才知道的記憶)。接著,荒漠奇石取代了高樓大廈的畫面,飛碟也投入其中,這裡的決鬥場面可說是戲舞合一的精彩表現,直到表演者中有人喊「停」,將決鬥帶入另一個尋求和平的場景。

除了音樂外,舞台設計也暗藏頗多趣味玄機,尤其是將放在地板上如巧拼的板子掀起變成城牆時,引來觀眾席一陣驚呼,舞者們將部分拼好的小板塊打開,變成窗戶可將頭探出去。此外,動畫也是讓效果升溫的一大關鍵,當影像出現有如摩斯密碼的符號,不停飛來飄去時,或是出現大雪紛飛的景致時,視覺意象豐富多樣,而在玩影子遊戲時,雖然談的是嚴肅話題,表現形式卻是詼諧逗趣。服裝與造型在設計上也有巧思,當「回家吃飯吧!」作為停戰的符號出現時,舞者們頭上頂著各式食物的圖片作為頭飾更是一絕。舞者們將手上與身上的道具與飾品應用得喜氣與創意十足,如將掃把變成釣竿、獵槍或鋤頭,頭頂的飾品可變成花、火龍果或地瓜等。

隨著舞台設計、燈光、影像、服飾造型與音樂的變換,舞者們也像超人般,不斷改變身分、體態、活動方式,有時唱歌,有時跳舞,有時對話,藉以串起一幕幕奇幻的畫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手牽手形成半圓形的立體造型,他們不停的換手、換位置,使得半圓造型像個轉動中的半個摩天輪般,不停地輪轉。這是個極具難度的挑戰,早期紀錄片中,也看過泰德‧蕭恩(Ted Shawn)和他的男舞者們做過類似的課題,都是個人與群體必須團結一致的集中注意力與手腳協調才能達成的任務。這彷彿也意味著在人類生命周而復始的不斷死去又復生的過程,決鬥與和解也不斷的上演,因此,停戰應該也是個不容易做到的難題。然而還是要呼籲,如果一定要比較高低,那就比智慧不要比武力吧。

最後,我要引述小野在書中後記的說法,他第一次講這故事是講給兒子聽,雖只是重複地說故事,但「他在乎的不是我的故事,而是我的聲音─一種講故事的聲音」。當小野第二次講故事時是講給女兒聽,除了說故事也加入表演,女兒也常常跟著一起演,「她在乎的也不是我的故事,而是我的表演─一種講故事時的表演」,看來將故事演出來比說出來更好。聽故事時,孩子們只能自己揣摩畫面,看表演時,孩子們不需再揣摩畫面,他們真實地看到畫面,也能融入劇情,再順其自然地讓劇中主題意識在自己的體內滋長。這就是家長應該陪伴孩子們看親子劇的重要性,也是我認為表演團體應該多多投入製作親子劇的重點。

《藍騎士和白武士》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7/11/07 19:30
地點|台北市客家音樂戲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