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抱負,展翅高飛《將軍少年2》
9月
05
2017
將軍少年2(高雄市立國樂團附設青少年國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7次瀏覽
蔡佩娟(表演藝術人士)

近幾年,為發揚傳統音樂精神,提升民族藝術文化水準及培育傳統音樂素養,台灣各縣市國樂團不約而同陸續創立青少年國樂團,和正式的國樂團不同,青少年國樂團大多是由熱愛國樂的國高中與大學生組成,經過公開徵選後成為正式團員。

於2015年創立的「高雄市國樂團附設青少年國樂團」(以下簡稱「青少國」),此次《將軍少年2》音樂會是第三次成果發展,由李羽婕、王品貞兩位青年演奏家擔綱協奏的部分。此場音樂會節目除熱鬧活潑之外,更富民族及歷史文化氣息,〈湘西風情〉刻劃湘西西水河岸各兄地民族的風土人情,並採用土家族的打溜子【1】,〈滿族風情〉分為四個樂章,刻劃滿族人對圖騰的崇拜、孩子的深情、宗教活動的虔誠、節日的喜慶,深刻表現滿族人對自然的憧憬與體現滿族驍勇、驃悍的特點。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一曲描述歷史著名英雄人物岳飛因受奸臣誣陷,被判死刑,在即將離開人世之前,無限感慨的心情和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而壓軸的〈穆桂英掛帥〉,樂曲以京劇音樂為題材,描寫穆桂英堅決勇敢對敵抗戰的事蹟,不得不說,此次音樂會曲目精彩可期,十分令人期待。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起初為中阮演奏家林吉良創作的一首阮獨奏曲,後被何占豪改編為古箏協奏曲。協奏者李羽婕演奏技巧十分精湛與精準,並與樂團搭配的天衣無縫,然筆者稍感可惜的是,演出的自由度不足,例如慢板銜接快板時,古箏為了銜接上樂團,流水的片段便提早結束,導致餘韻不夠,甚是可惜。

由王品貞協演的揚琴協奏曲〈圈〉,作曲家於樂曲之中大量運用純四度音級循環和不規則重音,形成一種無限循環的概念,樂音冉冉上升的同時,卻又墜落,一層又一層,反覆出現,猶如生活中的我們不停地追逐目標,達成後又有新的目標再次追逐。或許是緊張的關係,青少國的團員在上半場的演出稍微失序,然在下半場之後,在指揮李英的帶領下,由陳怡蒨協演的柳琴協奏曲〈滿族風情〉,透過柳琴清脆明亮的聲響,彷彿帶領觀眾一覽滿族風光,尤其第四樂章〈火之舞〉,在一開始大提琴急促的拉弦,為樂曲定下緊張的氛圍,在柳琴主奏加入之後,柳琴與樂團之間猶如人與火的對立,兩者間的拉鋸讓此樂章充分展現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敬,在陳怡蒨精湛並富有情感的演奏下,〈滿族風情〉是整場音樂會最令人印象深刻且具高水準的演出曲目。

青少國成立兩年,卻已發表第三場音樂會,筆者認為這對高雄的藝文發展有良好的貢獻,也期待下一次的成果演出,希望青少國能再接再厲,繼續維持現今的水準。

註釋

1、打溜子:為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由三至四人組成的一種打擊樂,主要打擊樂器有鉤鑼、溜子鑼、頭鈸、二鈸。

《將軍少年2》

演出|高雄市國樂團附設青少年國樂團
時間|2017/08/01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