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為的內在書寫《黃昏的祭師》
2月
26
2014
黃昏的祭師(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2次瀏覽
林育世(原住民當代藝術策展人,藝評人)

雖然第一次觀看莊國鑫原住民實驗舞團的演出,但聆賞的第一層次經驗非常接近其他相同時代的台灣原住民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表現,亦即以主流社會所能理解的語彙,殷切地向外界書寫自身母體文化的諸多議題,談部落,談傳說,談歷史,談圖騰與象徵,談信仰。這樣的向外書寫,其衝動源於文化母體模糊化,邊緣化的焦慮;這樣的向外書寫既是基於傷痛,也有可能反成危機,因為選擇了救亡式的論述,也往往提前印證了文化主體的衰弱與消亡。

莊國鑫用舞蹈書寫在阿美族傳統中擔任人與靈界之間橋樑的祭師(Cikawasay),其實對編舞家來說有著三個最形像化的原因,就是祭師在祭靈儀式中的歌、詞與肢體動作。《黃昏的祭師》中將這三個層次的元素鋪陳發展地非常到位,阿美語的天主經祝禱詞,英國作曲家泰凡納(John Taverner)的雅典娜之歌(Song for Athene)的穿插運用,舞作本身成了一個巨型的祭師,將觀眾的感受經驗橋接到更深更廣的靈界邊境,不再只侷限於召喚那個在煙薰氤氳中,草捆米酒所能召喚的某個特定部落的祖先神靈。祭師特有的肢體,更交給血肉之驅的年輕舞者來做語源學式的拆解與詮釋。舞者們怒張的手掌,一再在舞作中奮力地張向天頂,是活人與靈界溝通的渴望與可能(舞台設計也在某些段落中將這些高張的手掌拓印為生命樹的投影。)腰肢劇烈的俯仰,群體急切的頓踏,都是將自身肉體作為靈的載體的獻祭與安頓。

編舞者莊國鑫曾在文化人吳錦發的廣播節目中談到這齣舞作時,提到作為一個阿美族祭師的「Rarue」(讀如rarɯi),這個阿美語的詞彙意指滿懷深沈的哀傷,卻又不得不然的複雜情緒;祭師的身分並非世襲,亦不能自願為之,惟經過神靈的揀選之後,就必須終身為部落的命運所付出,不能辭去,直到生命毀壞方休;而今日部落的傳統信仰瓦解,部落已經分崩離析,身為祭師的這些老人胸中滿懷的「Rarue」,還有自身是否還必要存在的質疑,更是百般複雜。

劇末,年輕舞者青春賁張的舞踏,被濃縮進坐在輪椅上年邁體衰的祭師回想對話框裡,我們對祭師的生命循環不禁有了無限的想像,哪一個衰老的生命沒有這樣年輕過?莊國鑫用膨脹著滿滿生命的少女舞者承載了老嫗祭師一生的身影,這是一種神靈揀選後繼生命儀式性的再現,更是面對族群死亡的沈痛反思。莊國鑫借祭師(們)生命將終了如黃昏將盡的意象,述說整個部落滿滿的愁緒,也是他個人貫穿整齣舞作的「Rarue」。他自己就如一個祭師一般,既受到某個意念的驅使,就不得不讓自己繼續這個孤獨的末世使命,因為唯有這樣面向族群內部的書寫,書寫者才能看到自己的族群還活著。

《黃昏的祭師》

演出|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
時間|2014/01/25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