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的冒險,別再流於夢想的抒情《有問題嗎,愛麗絲?》
12月
16
2016
有問題嗎,愛麗絲?(A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6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對於少接觸台灣音樂劇的觀眾來說,大概難以想像小劇場式的音樂劇(「小」,純以規模論,個人偏好形容其為「小品音樂劇」,與演出人員動輒數十人,花費鉅甚,講究巨型布景、豪華場面的既定「音樂劇」做區分)是什麼樣貌,更難以體會近年來這些小戲(如A劇團A Cappella音樂劇、《不讀書俱樂部》系列)不倚靠「歌詞字幕」輔助,不就旋律硬塞詞韻,純粹以中文語感入樂,是多難得、多了不起的一大步。【1】正如「小」代表的是一種實驗突破的可能性,脫離了大型音樂劇束縛的小品,得以卸下那些牽一髮動全身的將就,【2】專心回歸音樂與戲劇本身,盡情探索兩者究竟能如何結合。怎麼寫/唱出不用字幕也能聽懂的歌詞旋律,怎麼用音樂表達口語情緒,絕對是這幾年來小品音樂劇帶來的驚喜。

然而,這篇評論主軸並非A劇團如何詞樂合一,而是冒險、嘗試的小品精神,要怎麼不被抒情溫馨的另一種「小」所綁架。如劇名所揭示,《有問題嗎,愛麗絲?》改編自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將夢境般難以理性理解的奇幻世界,翻轉為當前青年世代面臨的荒謬職場處境。原著中的愛麗絲勇敢果斷,儘管闖入了全然陌生且毫無道理的世界,依然一一化解眼前難關,最後以大無畏的勇氣(或叛逆)挺身和紙牌皇后所代表的權力對抗;相較之下,劇中的愛麗則是全然被動,縱使對於身處環境有許多的不滿與疑惑,也不得不盲目往前行。改編版本巧妙呼應原著,卻提出截然不同的詮釋解讀,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各種不合理的要求與指令,成了受薪階級面對上司、顧客不講理的無奈;或是喝下、吃下會變大變小的食物飲料,被暗示為職場上毫無邏輯的升遷降職。以兒童小說嘲諷台灣青年就業環境,的確在觀眾間產生不少共鳴。

可惜的是,作為一齣A Capella音樂劇,《有問題嗎,愛麗絲?》在音樂上並不如其戲劇企圖展現同等野心。或許是因創作年代較早,與2014年另一齣同樣以A Capella為形式、同樣改編童話故事的《阿茲大地》(原作《綠野仙蹤》)相比,【3】儘管在演唱、表演上都比當年非劇場空間的生澀表現純熟不少,卻也顯得保守、謹慎不少。2014年作品讓各個角色身負A Capella聲部重任,藉由角色特性連接聲音質感(特別是人聲模擬樂器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兩年後舊作新編,不若前作具有開創性,卻與一般合唱、獨唱無異,獨留Beatbox節奏組(由藝術總監/詞曲、編曲高竹嵐擔任)在後台唱完全場。此外,大部分的歌曲大都是詠嘆調般抒發心情,少有推進戲劇敘事(除了一首愛麗與影子對唱歌曲外,成了劇中少數「有趣」的歌曲)。換句話說,拿掉A Capella,音樂依然成立;而拿掉歌曲,大半部劇情依然連貫。而演員或許是習慣唱A Capella使然,講究的是聲音融合,而非個人特質突顯,在獨唱段落往往太過收斂,更別提為角色打造更鮮明的聲音個性(從後段劇情看來,的確是有不同的角色設定,如當爛好人的同事、怕事的同事等)。在這個作品中,A Capella並未為音樂劇創作推波助瀾,突破慣性,帶來更大的音樂空間,反而成為演出的阻力了。

不過若說是音樂無法支撐戲劇企圖,恐怕也不太公平,畢竟劇本本身也並未理清故事到底要說的是什麼。在《有問題嗎,愛麗絲?》的改編中,前後段段落有著完全不同且彼此矛盾的邏輯──前段如開頭所述,強調了愛麗如初入職場的你我一樣,被動地捲入了無法掌控也無從置喙的荒謬局面,她試著反應、詢問、質疑(只是沒問出關鍵字「為什麼」),卻沒辦法改編處境。這部分對我而言是此劇翻轉經典最有趣之處,成功呼應了時代,以瀰漫後資本主義之無力感,重新理解一世紀前的文本,讓冒險的愛麗絲,成了軟爛的愛麗。而這樣的批判暗示,到了後半段,卻反向而行,回歸到青少年如何在迷惘中建立自我價值、找尋夢想的老調重談。舉例來說,愛麗在開場時的確只想要平凡地找個工作,並沒想要一路往上爬,一切只是半推半就,完成交辦任務,何來結尾「原來我只要平凡生活」的領悟?而一個混亂、官僚、不講理只講權力關係的企業,又怎會讓愛麗在劇末有了「在ACappelland每個人都能實現夢想」的結論?劇中讓我們看見制度的荒謬,卻回過頭來讚揚人人都能在這制度中找到夢想。像這樣邏輯的矛盾,徹底抵銷了一開始翻轉經典、與經典對話的空間。

至於全劇過多的隱喻、影射,讓主軸愈顯錯亂。除了開宗明義點明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其他指涉包括了棋局(主要在前半段)與龜兔賽跑的故事(主要在後半段),除此之外還有充斥全劇的時事梗(中英夾雜的晶晶體、肩膀姊),或是花俏卻沒道理的角色動作設定等。儘管在舞台上十分有效,但卻令人覺得大部分的心力都在處理這些枝微末節,在討好觀眾的同時也迷惑了觀眾眼目,讓真正的主題淹沒其中,變得模糊不清,最終只能在頌揚愛與夢想的大合唱中自我療癒。如今看來,當年為《阿茲大地》寫的評論「小圈圈內心照不宣的玩笑話(inside joke)般一再轟炸,不見任何更深刻的發展性,似乎只剩下博君一笑的小聰明」依舊成立。【4】

在台灣並不健全的音樂劇環境中,「大」往往是種限制與壓力,於是我們需要「小」。「小」的出現,讓我們可以期待更多關於音樂與戲劇的實驗在此進行。以「小」起家的A劇團,這些年來也帶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在舊作回溯,試圖建立自己劇目時,不妨就此讓擾亂規則的子彈多飛一會兒,別太快走到愛與夢想的終曲。

註釋

1、此處並非指這幾齣戲是台灣音樂劇之創舉,而是說在現今使用字幕的慣例潮流下,小品音樂劇有很高比例不使用字幕,堅持創作不須字幕也能「聽得懂」的歌曲。當然演出場地限制也是另一現實面考量。

2、此處指得是大型製作有太多須考量的,除了純粹的詞曲搭配外,還牽連到編舞、音響效果、配樂問題、演唱實力,也都共同促成了「聽不聽得懂歌詞」這件事。

3、《有問題嗎,愛麗絲?》前身為2012年藝穗節演出的《愛麗絲奇遇記》,保留當初歌曲,但此次版本並未沿用當初劇名,應也可視為不同作品。

4、引自〈走過常常黃磚道-阿茲大地〉,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見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9363

《有問題嗎,愛麗絲?》

演出|A劇團
時間|2016/12/11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