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拆解身心靈奧祕之處《206LAB》
6月
13
2023
206LAB(舞蹈空間舞蹈團提供/攝影陳長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9次瀏覽

文 陳奕心(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研究所學生)

舞蹈空間舞團,於1989年由平珩所創立,曾與200多位藝術家合作,創作了近90件作品。《206 LAB》由鄭伊雯帶領七位舞者,發揮實驗家精神,並從中探究身體的奧秘之處。此次作品名稱裡的「206」代表支撐身體的206個骨頭結構,舞作內容試圖解釋骨頭與肉體的關係,清晰的展現體內構成方式,同時也運用許多小實驗來體現人體活動的樣貌與狀態。一走入演出場域,映入眼簾的是身著白色實驗袍的舞者們,各自執行科學研究,專注的視線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使作品的氛圍更加營造神秘感,並引領觀者進入關於身心靈的幻想空間。

多數的舞蹈演出皆發想於教室內,以身體視角為出發點,但此作品的舞者除了肢體外,更加強學術上的認知,透過解剖學、生理學課程,以理解骨頭的排列組成與關節的使用,同時加入哲學的角度,探討骨頭結構的組成,以及軀殼及靈魂之間的微妙關係,打破舞者使用身體的慣性,以截然不同的觀點重新認識身體。整場演出不斷切換實驗者與被實驗者的角色,將各部位一一解構分析,對觀者而言如此真實、具象的展現,猶如身體被獨立展示般,格外赤裸。其中一段甚至透過許多個小咖啡杯,巧妙的堆疊出脊椎構造, 呈現出脊椎所具備的柔軟與其限制之處,並解開骨骼運作模式之謎,而每個蠕動排列出的形狀與動態富含趣味性,同時也使觀者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206 LAB》以輕鬆問答的方式切入,隨後加入遊戲、實驗、人體模特,以對應人、生活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尾端則營造出逐漸高漲的緊張感,此外多了一份刺激與冒險的衝動,更增加紅藍燈交錯閃爍的效果,彷彿危險的警示,使觀者感受到具有挑釁意味的氛圍。後半段舞者利用一條很長的透明管子,按壓出紅色液體,隨著舞者甩動管子,像是啟動細胞的活化,凡被注入液體組織靈魂便甦醒,漸漸軟化了僵硬的軀幹。此道具同樣運用於雙人關係的發展,視覺上以纏繞的方式扣住彼此的關係,但也觀察到被束縛的那方實際上在嘗試逃脫與掙扎,此段除了呈現出家族中的血脈相傳之外,觀者也認為是變相的暗示情感勒索以及各種感情之間放不掉、不願放掉的關係。作品中編舞者利用血液貫穿作品,使觀者連結到血液存在於體內的重要性,而紅色液體的流動,象徵生命的起源,一個軀殼將被賦予有意義的轉化過程。在觀看作品的同時,也能隨著舞作的高潮迭起產生相對應的情緒,並且透過編舞者放入舞作中的巧思更加透澈的看見身體的本質,將生命與軀體透視化。

撇除靈魂的存在,人們也許僅僅是裝在各自的殼中,毫無區別及差異,但因為有靈魂的附著,使軀殼之内的軀體能夠顯示出屬於個人的特質與個性;對於身體的認知及其使用方式,似乎都因為繁忙的生活而限制了我們更深入探究的慾望,導致對於身體各部位及每吋肌膚的感受力大幅降低,透過此作品,觀者看見身體部位的解剖並從中探索其功能及感知,同時藉由深入檢視身體內部的一切,激發了對自身身體產生更強烈的好奇心,上述之感觸也許不僅適用於舞者,每個人天天都在使用身體,但對於依附在身上的這副軀殼,又抱有多大程度的理解?而裡面的構造、關節能使用的範圍極致又在何處?我們只能透過更多的理解去善待自己的身體,並嘗試將身體作為實驗對象,無論內在或外在,皆抱持開闊的心態去接受更多面向且陌生的自己。

《206 LAB》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23/05/20 19:3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