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急墜的《借名》
4月
02
2024
借名(明華園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8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傳統歌仔戲」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此刻人人有見解。要回純然傾向戲曲美學的位置,似乎與時代氛圍抗衡而逆風。那麼,順風駛船之後,足以保有歌仔戲本色的定位又在何處?《借名》隱約帶有探詢「傳統歌仔戲」可能性的意味。

《借名》連綴大串戲肉,試圖拓展演員的表現空間;也談及名分與分際的對應關係。從類魏晉南北朝的時空,鎮北王(周淮安飾)有對雙生同貌龍鳳胎子女世子與玄翎郡主(陳昭賢分飾二角)及養子宗裕虎(李郁真飾)開始。主戲由四股戲段纏繞而成,其一忠臣蒙冤:忠守邊防的鎮北王長年戍邊令齊廢帝(周予寬飾)生忌,權相高隼(陳子豪飾)及宦官甘鹿(陳彥名飾)獻策,假通敵坐大名義收回鎮北王兵符,不堪受辱的鎮北王拔劍自刎。其二宰相隻手遮天:甘鹿與高隼因朝中官位分配生嫌隙;鎮北軍兵臨京師,高隼表面遣軍護京師,私會鎮北勢力;兩面手法借力使力改寫權力版圖,另扶新君。其三父仇勤王:皇帝下旨傳達鎮北王通敵已自盡;要求世子以死謝罪,保遺族性命。宗裕虎直指世子犧牲無法止殺,遇昏君應當上京清君側;阻止世子犧牲,兩人聯手出兵。其四妹代兄位黃袍加身:世子被擊傷昏迷,宗裕虎掩蓋世子傷訊,高隼的談判邀約亦至,玄翎郡主此時追上大隊,情勢令她走上終身扮演雙生兄長的「偽裝人生」。


借名(明華園戲劇團提供/攝影蘇楷媜)

情節轉折極多且高度寫實。編劇將時設定在類魏晉南北朝,而戲段呈現的權力流動軌跡卻似曾相識──像是把宋初政權敘事打散再重組;從劇作取材到唸白句式都流露出陳勝國風格。劇情配合無限堆疊的衝突場景不斷推進,近乎幕幕高潮;高速節奏模糊了場景過渡的動靜錯落佈局,事件與角色之間彷彿隔著隱形牆壁,無論情節如何流轉,角色內在變化有限。以宰相高隼為例。他是推動全劇情節進展的關鍵角色;自出場到終局,至少遭逢同黨拆夥、失君心再到扶新主等外在事件連續衝擊,他雖依事件做出回應,但立場幾乎不變。高隼並非臉譜化的唯一個案,劇中第一小生白袍小將宗裕虎也有類似狀況。角色雖然被賦予討喜的熱血正直性格,劇中反覆出現的戰事、解困場景也讓角色有空間表現技藝;但他經歷養父被殺、勤王初戰世子昏迷、行刺廢帝、高隼專擅等事件沖洗,過程中幾乎看不見角色的內在掙扎,其堅毅似乎理所當然。

劇本之外,若試圖梳理傳統歌仔戲的定位,自然會回歸戲曲審美。推敲戲曲的基礎定義,無非是合歌舞以演故事。而歌仔戲的戲曲美感透過身段與唱腔兩大元素構成,兩者共同推進情節發展,是結構,也是基礎。唱腔在劇情中構築抒情空間,引發觀眾共情。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歌詞隱含匡正義理之聲,和四句聯中的活潑音律形成對照。唸白音韻、一些踰矩的反差和假戲真作的戲中戲《霸王別姬》反倒成了劇中難得可調劑的輕盈幽默。

《借名》呈現出企圖調和新舊期望落差的折衷姿態。製作團隊確實在傳統歌仔戲的文本音律、演員身段與場面氛圍的統整下足了功夫;可惜失速的奇情情節如迷霧,複雜角色糾葛伴隨著重拍情緒層層淹沒感官。企圖追尋娛樂和正能量的相容,除了濃墨潑灑,或許仍有其他可能。

《借名》

演出|明華園戲劇團
時間|2024/03/24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