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雕琢自己的主人《寶貝母親:複視》
12月
09
2021
寶貝母親:複視(王木木出品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2次瀏覽

黃 馨儀(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


「歡迎回家!」、「請問是王木木出品的家人朋友嗎?」、「這邊請換上室內拖鞋。」、「這裡幫您辦理入住手續唷!」、「家中空間比較小,要麻煩坐靠近一點喔!」、「這裡是私人房間請勿觸碰喔!」。沿著樓梯間牆上滿滿的獎狀與畫作走到展演場,便聽到前台的服務人員親切將每一位前來的觀眾,都視為《寶貝母親:複視》的「家人朋友們」,此時已觀眾的情緒已漸漸被帶入作品之中。

此展演場地並非鏡框式舞台,觀眾必須坐在主辦方安排的小椅子,或椅子前方的地板。因視線問題,所能安排的座位空間非常狹小,每位觀眾都不斷地在調整自己的空間。在這樣混亂的狀態下,吸引我的是一位舞者在透明玻璃空間裡,他若隱若現,不斷擦拭著玻璃,其狀態極專心,而那片玻璃卻怎麼也擦不乾淨。我想,她就是母親嗎?

一位表情帶著鄙視、恥笑的舞者也走進了觀眾席,坐在某一張似乎早已選定的椅子上。不久後,隨燈光及音樂節奏變化下,很快地將還在整理思緒的我,帶入作品裡。音樂節奏強烈,產生強迫、緊張的情緒。編舞者利用長裙將一位嬌小舞者包覆另一位舞者,間接形成「妊娠」的仿樣。我的思緒回到作品開始前的猜測,沒錯,她就是母親。爾後,嬌小舞者慢慢從長裙裡呱呱墜地,極明顯是「生產」之意象。就這樣,相同模式,重複了許多次,直到所有的舞者都膝行匍伏。她們在地上爬行、鼻子不斷地探索、用嘴撕壞地板上的巧拼墊,甚至學狗做出搔癢的動作,不禁讓我迷惑,膝行匍伏的究竟犬還是人?抑或,這是在諷刺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的卑微?


寶貝母親:複視(王木木出品提供/攝影小川先生)

音樂調性變質,舞者肢體瞬間呈現機器人的模樣。她們以機械式的行動,將自己的眼、嘴、耳、身遮蔽起來,用機器人的板模形成動作,闡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社會塑造出的「女性要聽話、要乖巧、要文靜」,被她們一一展現。「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顆被雕琢的玉石,好像身而為玉石就該有琳瑯的樣子。我沒有被問過是不是想成為琳琅的樣子。」、「這不是一位母親或一個女人的故事,這則故事日復一日在身畔發生,或許太常見了,以致明顯到沒有被發現,或說未能被訴及發現⋯⋯」演出的動態影像這麼寫道。我思索,女性與男性自古以來,總被刻板印象牽制,像是「男性要陽剛、勇敢、獨立;女性要溫柔、乖巧、文靜。」,這些性別刻板印象,在二十一世紀仍不斷重新地被教育,雖然時代變遷,思想改變,性別教育亦精進,刻板印象至今仍無法完全消失。回溯到作品開始不久後,有一幕也令我印象深刻:一位舞者用攝錄機拍攝演出當下的現場,演出中的六位女性舞者,便真實地被記錄在攝錄機中,和觀眾的記憶裡。此時,觀眾們和那位舞者,都目擊著正在發生的一切,那麼,我們是正在對它,投入著多少的關注與情緒?還是,我們正漠視?整場演出,大眾既知的事物,就這樣被赤裸地呈現在舞台上,六位女舞者亦在編舞者的編排下,化為機器人與動物形象,在我看來,是諷刺著被刻板印象限制的女性,進而也刺激了觀眾如我的思考:為什麼女性就該要有什麼樣子?而男性又該要有什麼樣子?

我想起希臘編舞家、視覺藝術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曾說:「演出是人為的,從一開始的設定就是假的;演出是表演者和觀眾的一種約定,雙方都知道這不是真的。如果有真的東西存在的話,那就是我們將在想像中,共享的這段經驗。」。在長達四十分鐘的演出中,我確實和編舞者共存於這段冀盼性別平等的時光片段裡。沒有誰天生就應該成為玉石,也沒有誰應該生性陽剛。而我想問的是:現在的我們,是否能雕琢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了?


註釋

1、引自2018年國家兩廳院NTCH togo專訪Dimitris Papaioannou。連結:https://reurl.cc/gzdaWz

《寶貝母親:複視》

演出|王木木出品
時間|2021/11/26 19:30
地點|濕地 venu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