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入樂,聽見石青如《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土地的歌-石青如與向陽的對話》
12月
03
2016
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6次瀏覽

清唱劇《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

演出:邱君強/簡志忠/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

時間:201610/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土地的歌-石青如與向陽的對話》

演出:蘇慶俊/蔡昱姍/黃荻/向陽/福爾摩沙合唱團

時間:201610/2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文 劉馬利(師大音樂研究所)

不論是史詩型的創作,或是小而美的合唱小品。從不斷穿梭的調式音樂、五聲音階裡,感受到音樂中的詩意,詩詞中的韻律感。

十月十六日《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與十月二十三日《土地的歌-石青如與向陽的對話》兩場相隔一週的音樂會,皆為石青如以當代詩作所譜寫的創作。前者是寫給合唱團與管弦樂團的清唱劇,以醫師詩人江自得根據蔣渭水獄中日記所發表的詩作為詞,後者則是以向陽的詩作,關於愛情、親情、人生、土地,所寫成的十九首歌曲。這兩場音樂會的題材與詩作風格迥異,可看出石青如在音樂風格的多樣性、精心設計、與文字緊密融合。

她除了擅用西洋作曲技法及台灣傳統語彙外,亦大量使用教會調式的素歌風格及日本音階來描繪音樂的深邃意境及愁情悵然,發思古之幽情,用平靜的方式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是殖民統治下的萬般無奈,更隱藏了被禁錮的悲情吶喊。

譬如《那些天》第一首,合唱團一進來就使用類似奧干農風格來闡述無奈的控訴,在第十一首中,合唱團接進來唱出「下雨,天昏暗」使用日本的都節音階,連雨滴都沉重到令人窒息的壓迫感。而其中的第四、五、六首中皆有用到素歌風格手法,在音樂中得到安慰的救贖。

歌詞與音樂的互動,亦可看出作曲家善用調式的冥想性來以詩入樂。江自得的文字雋美沈郁,描寫蔣渭水在獄中的心境,沒有悲情的控訴,只有寬大為懷的幽微內省。他善用身邊的聲響,如鑼鼓聲、炮竹聲、雨聲等等,對應蔣渭水的心靈獨白,猶如杜甫的《贈花卿》表面上是「錦城絲管日紛紛」,實為委婉的對比諷刺。在《那些天》中,悲壯與靜謐,孤寂與熱鬧、無奈與夢想,在素歌旋律中聽見虔誠的祈禱。

而向陽的十行詩,出於對土地的孺慕之情,充滿生命情懷,他珍視傳統文學的光照,感懷鄉土語彙的潤洗。作曲家的譜曲除了清新如洗、維妙維肖,亦有一種「節制的美」,除了前述調式音樂的使用外,她總是以細微的音樂波動來呈現文字的抑揚頓挫。

譬如六首《土地的歌》是以無伴奏合唱呈現,在〈阿公的薰吹〉中使用多里安調式代表懷舊的思緒;〈闇風和溪水〉的前奏中的八分音符中以加入馬勒《大地之歌》的元素,三位男生的獨唱及合唱團的主題亦用到多里安調式及日本音階,增添蒼涼的孤寂,從音符細微的波浪中聽見靈魂的回音。此外,安排單簧管在六首歌曲間獨奏,穿梭於舞台每個角落,如吟遊詩人般的獨白,營造深沈回憶的情緒,與素歌的單旋律概念前後呼應。

兩位詩人的作品同樣表現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七情六慾,但向陽的文字充滿樸實的韻律感,長久以來吸引了不少作曲家以他的詩來「以詩入樂」。相較於《那些天》,音樂可能受限於歌詞的語法與段落的設計,這十五首歌曲在音樂上「個別」的結構完整且絲絲入扣,但如能再強化清唱劇樂章間的連貫性、統整性、中心主題,起承轉合的效果更臻完美。

除了音樂的表現外,《那些天》音樂會最唐突的,恐是由歷史學家李筱峰所主持的「導聆」,佔去音樂會一半的長度不說,若能以音樂欣賞的角度切入,減少其他無關話題的比例,方能避免喧賓奪主、模糊焦點的窘境。

從這兩場音樂會中,看到同一位作曲家在兩位的詩人的作品裡以詩入樂,用具有獨特感及多元化的啟發力,開拓合唱音樂的藝術性,再創台灣音樂的時代性,喜見台灣作曲人才輩出,國人也有更多機會唱出屬於自己民族的聲音。

《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