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幽冥的召喚《靈薄域》
9月
15
2017
靈薄域(Hideto Maezawa 攝,雲門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5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演出正式開始之前,工作人員在前台販售原物料來自泰國的西米露和摩摩喳喳,在現場將五顏六色的配料調配成飲料賣給購買的觀眾,一種隱約而特別的歡樂氣氛,藉由市集和食物散發出來。觀眾尚未入場時,在熱鬧嘈雜的節慶樂音中,就有七位在演出國當地的志願舞者,身穿由各種螢光彩色布條做成的衣飾,面戴彷如尖嘴鳥喙的大面具,只露出雙眼,在雲門劇場外的走道、樓梯間和露台區,與民眾戲耍、互動、合照。據悉,在泰國東北雷府鬼節,人們會在祭典儀式時,穿戴色彩繽紛的面具與服飾,歡慶死亡與繁衍。待接近開演時間,觀眾逐一入座,一個架高的巨大黃色環形舞台映入眼簾,六位舞者在這個舞台上,以極為緩慢的速度,順著高低起伏的環形舞台前行。另外一位身形瘦小的女舞者,穿著一件白色大襯衫,在環形舞台外,宛如幽魂般地遊走,顯得與其他舞者格格不入。原先在劇場外面那七位身穿彩衣的舞者,也進到劇場內,繼續穿梭在觀眾席之間,接著,又聚攏在舞台前方舞動身體。台上的舞者以白色和淺卡其色為基調的服裝,與台下彩衣舞者豔俗的服裝,產生鮮明的對比;動作質地,也是一方沈斂,一方奔放。節慶音樂淡去,一道尖銳的聲響鳴起,幽魂般的女子,在環形舞台右前方的一道燈光下,以雙手圍成一個圓,一步一步地踏進圓裡——自己的雙手圍成的小圓,以及整個舞台形成的大圓,再慢慢加入其他舞者的陣容;彩衣舞者也在此際退出劇場,音樂轉為和緩而帶點哀傷的現代樂曲。

在這個環形舞台上,克朗淳舞團(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的舞者們順著迴圈,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奔跑、錯身、追逐。有時他們動作齊一、步履堅定;有時他們或個人、或分組,與他者逆向而行。某些時刻,那位幽魂般的女舞者,加入其他六位舞者的群組共舞;某些時候,她又是獨自一人,處於自己的時空。她象徵個人,或說人類的總稱,而其他六位舞者,則代表眼、耳、鼻、舌、身、意,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是這支舞作的呼吸,人分分秒秒都需要氣息,才能夠生存。

環形的舞台,舞者穿梭其間,無始無終,輪迴不滅。舞台曲折的坡度,寓示人生有各種高低起伏,即使遭逢險境,也必須繼續前行。舞台的中間,代表空無,這也就是為什麼舞者都沒有到中間跳舞,因為誰也無法抵達空靈之境。

在舞作接近尾聲時,克朗淳邀請曾經參與他在演出前指導的「箜舞的語言」以及「圓形的一百萬個出口」工作坊的學員,穿上素白的衣物,甚或是現場觀眾,穿著任何花色的衣物,跟隨六位舞者,一起在慶典樂聲中,圍繞著環形舞台,即興起舞,歡欣愉悅。而象徵個人那位女舞者,則獨自一人在環形舞台上,神色戚楚,眾人皆樂她獨苦。眾人退場之後,六位克朗淳舞團的舞者上台,與方才那位女舞者又一起表演一小段舞蹈之後,才結束演出,謝幕。

對於克朗淳而言,死亡是美麗的,生命是困難重重。死亡是公平的,無論是王公貴族,抑或是平民百姓,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面臨死亡。同時,死亡也是簡單的,一場婚禮,一段婚姻,遠比死亡來得艱難。

這支舞作的英文名為“Dancing with Death”,中譯名則是《靈薄域》,起自“Limbo Zone”的諧音,真是高超的譯名。依據節目單所言,Limbo指的是一個中間的過渡狀態,用於描述介於生死之間的渾沌幽冥。在諸多文化裡,死亡都是禁忌的題材,在以佛教立國的泰國更是如此,因此,一位編舞家選擇處理禁忌的題材,其勇氣值得肯定。

克朗淳自十六歲起,師從泰國箜舞大師Chaiyot Khummanee習藝十六年,視恩師為親生父親,直到老師和師母辭世之前,他都給予實質的照顧及回饋。世界各國的傳統舞與傳統劇,都有精確的程式語言、符號表徵,其對身體的規範牢不可破。但是,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分際往往是模糊的,沒有傳統的滋養,當代的基石就不可能穩固。藉由叛逆傳統、超越規訓,才能夠為傳統開創新局,產生讓傳統與當代接軌的契機。台灣的「當代傳奇劇場」創團三十一年以來,證明了傳統與當代的血脈傳承關係,年輕的泰國「克朗淳舞團」,也正朝著這條道途前進。

《靈薄域》

演出|泰國克朗淳舞團
時間|2017/08/27 15: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