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光《八八》
12月
03
2020
《八 八》2020臺南藝術節(林廷緒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十攝影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5次瀏覽
吳思鋒(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在古希臘戲劇中的古代災難,與神諭、人類命運以主觀的方式相連,在民族神話中的災難,則時而涉及民族起源,並且孕存民族的集體心靈。換句話說,災難連動著啟蒙的時刻、起源與原型的敘事,是光亮降臨之前的黑暗、陰影與渾沌,推及西方的現代性意象,不啻呈顯一種光的啟示。那麼,源於2008年莫拉克風災,帶走462位小林村村民生命的災難事件的《八八》,又如何通過舞蹈尋找一個在光亮與黑暗之間的瞬間?

現代災難是一個從演化的自然滑向人為的自然的事件,人取代了神,社會取代了神話,每一次的現代災難都是重新混淆的節點,抑或新的啟蒙時刻。但對編舞者林廷緒來說,《八八》的「現代」似乎是先回返源遠流長的儀式與舞蹈的關係,但舞者不獻祭,而是成為中介本身,這就不難想見,為何舞者的身體是壓低、彎曲、蔓延,向下的低伏甚於向上的伸展。舞者使用身體的方式像是用捶的、用扭的,直接且強硬,幾乎沒有一個時刻不重。如果向上意味著昇華、救贖,向下便是對現實的逼近,這也正是亡靈承載的重量。

向下,亦是災難連動藝術創作的初始意象,引發藝術語彙的再生產,譬如魯凱族創作者安聖惠在莫拉克毀去舊好茶部落之後的創作,甚至溯及九二一大地震,其實是一個重構藝術的生產場域,譬如在此誕生的石岡媽媽劇團、謝英俊展開人民的建築、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等,皆從表現型態到文化生產進行全面的變革。

此作的向下,還包括編舞者試圖混雜現代舞蹈與民俗儀式的身體,連結舞蹈與語言(口述)、舞者與報導人的拼裝形式,像是邀請往生者家屬周金源在後段現身進行災難的記憶報告,以及編舞者自己在開場時先走到觀眾面前,說明創作原由,都是最樸素的方式,也代表實驗的初始階段。而後段舞者通過末稍神經驅動不同部位,進而將身體細碎化的作動,既是感覺的刺激,也生產了一種連結內外、我與他者的身體中介形式,甚至將幾乎漫布整場的重,難得地賦予了輕且繁的質地,抑或,像一棵受到什麼而顫動、將要肢解的樹。

除此之外,更引人遐思的是有兩、三個時刻,舞者做出遮臉的動作,或說,遮光。這個「遮光」在上半年,壞鞋子舞蹈劇場的《吃土》也出現過;《吃土》的開場,即為舞者在上舞台面向左側,軀體像被什麼壓上地以手斜擋來自上方的什麼,其結尾,為舞者一樣面向左側,倒退於行。這兩個互相呼應的首尾,展示的是一種抵拒西方線性史觀進而重尋/構歷史時間的姿態。

此作的遮光,沒有像《吃土》那樣,為其給出特定的場景、把姿態放大以至形塑一個強烈的形象、意象,具有重尋/構歷史時間的宏大意圖,而是夾雜於不同的動作之間,看起來就是一個雙手十字交疊或直式平行遮臉的動作,一瞬間便倏忽而過。抑或,更像是處於神像開光之前的等待、或步入黑暗的災難廢墟與崩塌時間。

可惜的是,本來,如果此作真能完成它意圖的「扇形觀看」,也許我們能從沿弧形張開的舞台空間,看見一幅緩緩蔓延開來,因災難而生的世間像,但觀眾的動線與視線因為舞者刻意混入,反而破壞了扇形的視覺。另外,在各個元素的調度上,也都缺乏現地性,和在黑盒子內演出的差別不大。

《八八》

演出|林廷緒工作室
時間|2020/11/13 18:30
地點|臺南鹽水舊車站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跟巫的並置雖有些老套,我也不想強調那不可說的神秘。但如果看進這作用的意涵,或說如果這說法具有一種當代性,我想那是舞者身體具備的可包容性,讓事物通過其身,留下一個面貌,現身,然後離去。或者是讓時空在運動中閃現,瞬間存在,又消失。(樊香君)
4月
01
2019
跨界以尋求相互刺激與激盪是目前全球產業界的趨勢,然而如何跨界、為何跨界、如何呈現別出心裁的跨界作品等問題,仍考驗著舞蹈界的創作者們大膽去思索、嘗試、行動。(徐瑋瑩)
4月
01
2019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