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舞蹈的靈光《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11月
18
2016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陳又維 攝,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2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蹈空間舞團最近的《不聽話孩子的故事》是個改編後再演的製作,在整體上的架構以反諷與隱喻串連,看似詼諧卻暗藏玄機。雖是個親子節目,卻包含了不少與社會現象、政治事件及家庭議題相關的內容,但是不要以為這樣的訊息,小孩們就看不懂了,從現場的氛圍來看,他們其實都懂,只是沒告訴我們而已。

舞台上搭起了一個台座,呈現台中台的設計,這或許是為表演所需而做,但也像是為小觀眾而做的貼心設計,讓坐在成人座椅上的小孩們較不會被大人擋住視線。台座下是另一個看不見的空間,可讓舞者們穿梭其間,台座上還有五個可開啟的小洞,舞者們有時從洞中鑽出,有時潛入洞內,有時則從台座的左右兩側出現,或是從台座後方上來。他們多樣的進場與退場形式,分化了集中的焦距,使得視覺感官份外忙碌。為了跟上舞者們的進退場畫面,每個小觀眾的頭不時轉動,幾乎無一刻暫歇。

故事圍繞在機器人世界中的王子雷昂采與公主蕾娜間發生的事,舞者們不時展現機械式的動作型態,這可能有違他們的慣性動律,因此在表現機器人的態勢時,反而顯得些許「生硬」。所幸這些許的生硬,並不影響整體的表現,且能烘托反向式編排手法的意境,使得故事中的段落雖然看來是趣味性的情節,其實是諷刺著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過著猶如機器人般的生活,或可說反映現代生活中被機器操縱一切的大小事件。

機器人彼此間充滿無厘頭、非理性、顛覆邏輯的對話,包括「用手指看東西、吃音樂盒、塗果醬在拖鞋上」。這些對話對大人而言可能很難理解,因為沒有固定的脈絡可循,思緒難以前後連貫。但是對孩子們而言,尤其是幼兒園階段的孩童,這應是他們熟悉的思考模式,天馬行空的隨想隨動才是王道吧!

反向式編排也出現在其他場面,例如飾演小孩的男女舞者做著常被大人斥罵的舉動,諸如挖鼻孔、彈鼻屎等等,但她們也藉著抱怨闖紅燈的爸媽,說出大人們常犯的「不乖」行為。諸如這樣的橋段,不僅闡述孩子們的心聲,也是讓大人們自我反省的機會教育。此外,學跳舞的小孩,穿梭於各項補習課程的行程,再再顯示小孩們的忙碌。這一幕幕展現多數學童日常作息的畫面,大孩子們看了應是心有戚戚焉,而大人們忙碌的工作狀態,專注於打電腦、接電話,沒空理小孩等等,應該都是演給「不聽話的爸媽們」看的情節。

坐在輪椅上的彩色鳥可說是個亮點,雖然大半時間她都坐在輪椅上,但最後還是脫離輪椅且上了舞台。坐在輪椅上時,她有時像是個說書人般的串連劇情,有時則像個路人般的夾雜在其他角色之中;上了舞台後,她則是掙脫一切的自在活動。這個看來不太重要的角色,似乎是不完美天使的表徵,也像是折翼受傷的小鳥,卻仍能展現她有著快樂過生活的權益。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以生活動作如穿衣、穿鞋等作為舞蹈的基礎,並將上述各種發人省思的環節扣在色彩繽紛、看似輕鬆的劇情轉折處。但就像許多「簡單」的大作一般,對表演者卻極具挑戰,他們的功力須毫不含糊才能將箇中意境刻劃精準,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在這種節目中的表演者,既需要有戲劇的養分,也需要舞蹈訓練的硬底,最終卻須要破除全部的箍臼,才能臻至極境。

就此次的舞者而言,得以顯見的是他們都具備不錯的身體技巧,可以將許多動作細節拿捏到位,例如呈現巴士的疾速前進或瞬間轉彎時的身體反應,又如靈活的在台中台的洞裡洞外快速穿梭、跳動。但他們的表演應可再輕鬆些,不宜過於緊繃,對長期浸淫於學院派訓練環境的臺灣舞者們而言,這說法在腦裡可能不模糊,但是要做得來卻不易。

近年來,製作精良親子作品的專業舞團實不多見,雲門二團曾經曇花一現的製作過《波波歷險記》(2003),但是卻不見再有任何表現。時下優質的年輕舞者們,願意演出親子作品的人似乎也不多。這樣的現象如果持續無改進,為兒童與家長級的觀眾們製作如《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的節目如果還是罕見的話,那麼「藝術向下扎根」恐怕就只能當作口號喊喊罷了。

《不聽話孩子的故事》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6/11/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