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代價,無人?或是造人? 《黃翊與庫卡》
7月
03
2015
黃翊與庫卡(黃翊工作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6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去年,黃翊在《量身訂作》演後座談說了這麼一句:「所有事物都可以被理性分析,包括感性也是。」乍聽之下,以為是什麼理性至上的教條,殊不知,被二元論綁架的是我自己,在今年的《黃翊與庫卡》,也才體會到這句話的反面:所有的理性分析也源自於感性。理性、感性一體兩面,大概像是燒一道好菜,配方比例間的拿捏,只為了那一味,比例可以理性度量,味道卻需感性體會。

為了甚麼樣的味道,黃翊下了這些配方?其實從兩版《浮動的房間》與《量身訂作》大概都可以依稀嗅到,一種對於人、事、物極其專注深情地觀察下,煨煮鑽研獨特的實踐哲學,縝密、厚實地為其作品世界薰上一味。今年的《黃翊與庫卡》也不例外,作品入味不說,一層更大關於生命的味道也悄悄滲入,想起了曾看過一篇黃翊的訪談文章「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所以從小就要求自己要當一個完美的小孩。像機器人一樣完美:聽話、友善、表現優秀、不曾叛逆、沒有個性、為人著想。」他自述。 【1】為了甚麼樣的味道?我反覆琢磨著。

踏進雲門劇場,一陣「新」的味道撲鼻而來,坐定,映入眼簾,是波浪般緩緩起伏的燈軌;耳邊傳來,是燈軌運行的機械聲響,規律穩定,彷彿不會也不能有例外。視覺、嗅覺、聽覺接收的種種暗示:規律、科技感、一塵不染,而且無人。

舞台下,黃翊為庫卡編寫成為舞者的程式,一分鐘的舞動,需要十幾小時的程式編寫,黃翊透過視覺與聽覺賦予了庫卡可與人類共通的運動邏輯:庫卡的頂端作為人類面部帶動、關節間的牽動與聯動,並透過機械聲響具體化運動中的節奏感與律動性。舞台上,他們相遇、學習、共舞,或者說,一齣關於創造的寓言,逐漸支解在我們眼前。

黃翊彷彿不只希望庫卡成為舞者,成為人,也許他隱隱期望著,或是陪伴,在這偌大黑色實驗室中。慣性與時間感,都是人類情感上的特有產物。手動節拍器的指針左搖右擺,為黃翊與庫卡累積了律動的慣性,黃翊一手搭著庫卡的頭部,兩人溫柔地緩緩搖擺,然而,節拍器的聲響,同時象徵了時間滴答不停逝去,帶走了黃翊,他踽踽離去,庫卡繼續原地擺動,當節拍器停了,庫卡有如小孩般地頻頻回望,或是繼續啟動節拍器,期待黃翊再度出現,卻終究未果。他賦予了庫卡情感上的慣性,也點出了人類與人工智慧在生命與時間上永遠無法趨同的傷感。

片段間,他為庫卡調整,小心翼翼地,確保一切在安全範圍內,組裝上象徵人類眼睛的攝影機,與其說庫卡開始看見了,不如說,我們開始看見庫卡的看見了。透過科技之眼,一方固定的光區開始在投影幕上舞動,我們不只看到空間的更多可能,也看到了場上舞者更多的角度、細節、眼神、甚至因為呼吸以及運鏡動態而產生了更多的身體律動感,此外,也提供同一時空卻不同存在面向,以及舞者靈光產生的途徑正面臨新的可能等種種哲思。然而,不免遲疑的是,投影幕上的舞者林柔雯迷人眩惑,但怎麼好像蓋過了場上扎扎實實存在的舞者呢?場上的舞者,只為了投影幕上的自己而存在?若這樣的邏輯推到極致,還需要舞者在台上的真實存在嗎?人在哪裡?或者其實要重新定義「人」了?

如此看來,當舞者林柔雯與胡鑑乍看雙人其實三人(加上庫卡)的段落,就顯得耐人尋味了。林柔雯與胡鑑相對而坐,如偶般的戀人始終操控在庫卡如懸絲般的射線下,你來我往,彷彿相擁相愛,最終一刀兩斷。在表現上,舞者成為抽離主體的被動者,庫卡成為具操控性的主動者,也許宣告了機器作為主宰,再次無人的驚悚;不過對我來說,更有趣的在技術層次上,人為了與被編寫好程式的機器共存共舞(除了這段以外,黃翊與庫卡的共舞或是舞者們一起組裝庫卡的橋段皆是),必須具備無庸置疑的高度精準。如此,便造成一個有趣的對比,在黃翊的世界中,人因為需要配合機器所被要求的高精準理性,讓人成為刻板印象中的機器人;反之,機器人因被設定模擬人類運動邏輯與情感而趨近人類,尤其是機器人不得不被允許的失誤(且可能因此延後演出),讓人性中必須經歷的錯誤體驗可以不被裝飾與隱藏。這樣想,顯然人不是人了,雖然機器人實際上也不是人,但卻被試圖創造成黃翊世界中另一種「人」的可能。

回過頭來,我又想起,為了期待甚麼樣感性上的味道,讓黃翊下了這些精準的配方,醞釀一盅因為不容失誤而顯得精緻、縝密、完美卻令人微微窒息、壓抑、瀰漫灰色的料理。是為了「像機器人一樣完美的小孩」嗎?不知道。但這正是藝術與生命值得玩味處吧。

註釋

1、鄒欣寧。。http://www.flyglobal.tw/zh/article-304

《黃翊與庫卡》

演出|黃翊工作室
時間|2015/06/27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庫卡跳舞之舉措本身即具濃厚實驗氣味,大膽挑戰現代舞蹈的極限為何,直接讓機器人成為表演主體一部分,庫卡與黃翊似互為主體,看似有關聯,卻又能分開視為兩個主體,增加觀看主體的曖昧性。(楊璨寧)
11月
29
2012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