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人們爵醒自由《Night for Jazz》
1月
13
2021
Night for Jazz(爵代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1次瀏覽

尹良豪(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在疫情的肆虐下,爵代舞蹈劇場特邀Rhythm Alley Collective爵士樂團,將爵士樂精神融合爵士舞元素,共同孕育出有別於爵代以往的作品,再次為爵士舞注入新的靈魂。《Night for Jazz》以爵士舞風為主體結合爵士樂Live Band方式呈現,觀眾彷彿置身於爵士Live Band Pub:爵士舞自由奔放的肢體語彙、迷幻抒情的藍調爵士音樂,帶給觀眾視聽上的雙重饗宴,希冀人們在疫情的束縛下,享受身心靈的覺醒並得到「自由」的呼吸。

爵士舞起源於非洲,但因黑奴制度的影響,而流行於美國並掀起一股風潮,伴隨著爵士樂的誕生而發展出一系列爵士舞種,在肢體詮釋上最大特色便是:熱情奔放、青春躍動、自由灑脫又充滿生命力。《Night for Jazz》此製作刻意放大爵士舞以「自由與生命力」為主體,將爵士樂(團)與New Jazz、Tap Dance、Hip-Hop等舞風做整合,並與不同物件碰撞、融合,試圖帶領觀眾回歸到最初的自由,抑或說,是疫情未爆發前的安逸自由?


Night for Jazz(爵代舞蹈劇場提供)


疫情爆發 人心慌慌

一開場,舞臺一片漆黑寂靜,舞者僅能循著微弱的光束在舞臺上演繹,象徵著人們在疫情爆發期間,足不出戶、閉門自保,恐慌之感不言而喻。舞者刻意拘泥的肢體語彙,恰巧與爵士舞的釋放特質相反,隱喻著人們恐懼僵硬的身軀,直到藉著光束的映入生命才開始有了曙光,但是否也因為臺灣引以為傲的防疫部署,而使人們開始鬆懈心存僥倖呢?

疫情趨緩之際 報復性社交

爵士樂聲響起,揭開人民被疫情悶壞的序幕,舞者隨著音樂開始甦醒肢體,一幕幕振奮人心的舞碼,回歸爵士舞的動作本質上應有的自由奔放,充滿動感的多元化節奏型舞蹈。此次一同以往爵代的作品,幾乎每支舞碼都有物件上的使用,凡舉從帽子、拐杖、椅子、長桌、酒杯等。個人認為:在舞者與物件上的關係,可以描寫得再親密些;物件使用數量的擷取亦可再思量其必要性,畢竟,若是欲以「自由」為此次製作的靈感延伸,過多的物件使用,難免有喧賓奪主之虞,加上現場爵士樂團豐富的器樂演奏,舞臺設計畫面上有些眼花撩亂,稍顯美中不足,試想,若是純以肢體的語彙,跳脫爵士舞依循著物件的呈現,純粹直白地舞出最原始的奔放,是否更能體現爵士舞風格自由的精神呢?

總體來說,舞者的表現皆在水準之上,與爵士樂團表演者的相互輝映,不難看出此次製作為喚起自由、拋開束縛的強烈意念,如在舞碼〈CANCER+I GOTCHA〉裡頭,舞者藉著肢體大量拉扯、縮放動作,將體內的束縛感釋放,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諷刺著男女之間權利自由的象徵。《Night for Jazz》在舞碼跟舞碼間的穿插透露著新意,當中除了當代爵士舞,更融合流行舞的元素、民俗技藝的翻滾、倒立技巧豐富爵士舞表現上的多向相貌,個人認為,其中以舞碼〈AONTHER DAY OF SUN〉的踢踏舞solo表演,在作品中特別彰顯出自由奔放的信念,雖不同於爵士舞體系,但舞者輕盈的姿態與爵士舞自由奔放的性質不謀而合,配合著現場器樂的演奏,踏出輕快且不拖泥帶水的節奏感,表演一氣呵成,可說是為此製作畫龍點睛。

後疫情時代 藝術升溫

落幕前,〈WHEN THE PARTY IS OVER〉由爵代舞蹈劇場的總監林志斌,獨自在漆黑舞臺上追逐光暈最後與舞者互相敬酒的橋段,個人認為,此畫面有著深刻的警惕,欲提醒著還能在疫情的籠罩下自由出入、活動,坐在劇場裡欣賞演出的我們,應該懂得知足惜福,在疫情尚未落幕前,我們都應負起責任,做好防疫工作,切勿有鬆懈僥倖之心態。

此次爵代舞蹈劇場跨界將當代舞蹈結合爵士樂團現場Live形式呈現,藉著舞蹈回歸體現自由的本質,如同說明著人生(Life)就像現場Live一樣無法重來,呼應人們應該享受每個當下,珍惜每次呼吸的「自由」。

《Night for Jazz》

演出|爵代舞蹈劇場、Rhythm Alley Collective爵士樂團
時間|2020/12/19 19:30
地點|台北 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