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覺察《Factory》
7月
07
2020
Factory(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6次瀏覽

徐乙文(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學生)


在雷鳴光閃、下著雨的午後,伴隨著雨水敲打紅磚瓦屋頂的聲響,滯留島舞蹈劇場在鋼筋裸露的工廠中演出。觀眾置身於偌大、寬闊的工廠,作品名稱就叫做《Factory》,以一座工廠的運作模式,開展一段關於「生命主宰」議題的思索。此創作引用工廠的運作模式,來象徵生命的運行,也許是向自己,也向觀眾提問:誰才是工廠中最具權力的操作者?藉由這樣的提問,召喚觀眾身體和腦袋共同覺察,重思生命個體於社會生命運轉中的意義。


Factory(滯留島舞蹈劇場提供/攝影陳啟瑞)

演出場域本身就已有著濃濃的工廠氛圍,舞者在燈光微弱的黑色狹長空間裡,猶如被置放在生命的劇場之中,這樁生命看似平凡、規律,卻又極為壓迫,充滿不確定感。緊接著,灰暗的燈光下,舞者們組成一個巨大的篩選網,緩緩地向前推進、運轉著,伴隨尖銳刺耳的機器摩擦聲,還有顯示商品已完成的燈號聲,工廠生產線開始規律地向前滾動。以相互牽引、繫絆之姿,舞者緊密依附彼此,同時給予重量,過程中非平滑而順暢,更多的是呈現曲折、錯落的身體型態。每位舞者會輪流經過其他舞者組成的大小篩選網,有些人會被篩選掉,有些則成功通過篩選網,像是比擬大環境之下唯有適者生存的道理,各種處境強逼著人們適應和調整自我的不足。然而這次只有獨舞者一人成功通過篩選,他被動而緩慢地向前,微弱的燈光讓整個過程散發著沉悶,也毫無生氣。於是他將身體縮得很小很小,在原地不停打轉,動作時而軟弱無力,時而強烈逃脫、向上掙扎,身體姿態像是呢喃。有時更望向遠方,期待有人可以將他帶離困境,但身體卻膽怯地蜷曲著,逃避跳脫生活舒適圈後可能迎來的不適應。大型風扇的葉片,透過燈光打在舞者身上,像是將舞者心靈壓迫到最底層,形成一股巨大的壓力,好比在夾縫中生存的日常,這畫面促使我思考:生命是如何運行?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腳步?遇上不可逆的狀況、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中,人們又該如何持續推著生命向前進?

舞作最後,舞台上的裝置平台像是一道道平行輸送帶不斷地左右搖晃,散落的群舞者在搖晃的平台上不停位移、滾動、跳脫,甚至也有滯留的時候。過程中,舞者們必須用盡全力才能站穩在平台上,有些人「主動」想逃離,但又有些猶豫,有的則是「被動」地被狠狠摔出去再拼命衝回來,即使不停努力嘗試逃脫象徵框架的平台,下一秒又義無反顧地回頭,再度踏上平台,持續搖晃,像是一群無意識的勞動者,難以逃脫擺佈。這場景就如生活上那些半強迫的情境,迫使人們連滾帶爬向終點邁進。即便過程中曾經想要逃離這冷漠無情的平行輸送帶,但最終還是會選擇踏上吧!但,究竟誰是這製(滯)工廠的領導者,是這莫大的「環境」?還是「自己」?

理性分析作品,我認為,舞團選定的場域與舞蹈結合得很好,使觀賞者身歷其境,將自己也當作工廠裡的各式商品來剖析和檢視,與台上互映出心靈的恐懼與不安。身體上則是透過「主動」與「被動」的交替,展現「環境」和「自我」極具拉扯的狀況,同時有著對立的情緒,又有相互依賴之情感。而裝置平台就像人生中的無形枷鎖牽絆著我們,這個舞作擁有場域天生的遼闊空間感,更加凸顯出渺小的人類面對大環境所帶來的壓迫和無力,然而我們必須得耗費更大的力氣來面對大環境的各式動盪。

情感層面,編舞者在《Factory》中,以輪迴和重複性的動作,對應日復一日、不斷來回的無奈、疲乏和無助的生活樣貌,成功引導觀眾如我,思考一生當中存在許多拉扯,或是必須做出選擇的困境。面對這些,我們是否願意將人生主導權「主動」交回到自己手裡,還是會因此「被動」地向下沉淪而消失殆盡?該如何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探索各個生命的共通性和平衡點,如同舞者在台上不斷的「散落重組」的意象,體現出「人生存在需靠自己掌握」的價值觀。

《Factory》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20/06/07 14:30
地點|糖廍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文首先談論演出在形式上展現出的兩種個別身體狀態,並延伸到身體之間的三種關係,最後透過拆解其中有進行身體接觸的互動關係中,互助與對抗的這兩種性質,得出有別於個別身體的第三種,互動後的身體狀態——疲憊。(鍾承恩)
6月
11
2020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