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串成引信的爆發《2014 鈕扣計畫》
8月
11
2014
2014鈕扣計劃(玫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5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鈕扣計畫」第四年了,錯過了第一年,但看了近三年的製作,這是我個人覺得感受最強烈的一次。回顧在前兩次的計劃中,2012年回來的鈕扣們的確是很有張力的表演者,但是編創的作品質感和表演能力,感覺上無法完全畫上等號。2013年的鈕扣們有了些許不同,除了表演能力依舊張力十足外,呈現的作品也能看到較為深刻的勁道。2014年的鈕扣們,除了回鍋的舊鈕扣張藍勻和李貞葳,還加了新鈕扣葉博聖和張建明,他們的四段獨舞雖是各自詮釋個別的編作,但卻像糾結成串的引信,微溫蘊積巨大的燃點,共同引爆最深層的撼動。

葉博聖從暗黑角落走上舞台的身影,在四張長桌的上下移動中,展開了《弦移》的樂章。他的身體與桌面的接觸,宛若觸動大型樂器發出的聲響,有時渾沌低沉,有時清晰悠揚。當他落在舞台地板上時,扭曲而抽搐的震動,彷彿找不到音階般的胡亂撥弄琴弦,發出慌張而無助的氣息。他的身體彷彿可以無限屈張,拱起時如石鐘渾厚,伸展時如長弓筆直,收放之間,吸引觀者與他展開無聲的對話。

張藍勻繼2013年鈕扣計畫之後,再次回來一樣耀眼,從她的《手》,我看到了「意外」的內涵。換句話說,《手》的表達,不只是眼前所見的觸摸、拉扯或撥弄的景象,其中也有著搜尋和開啟的蘊意。當她撫摸自己時,似乎也正在搜尋手能觸及的或給予的意義;在脫去上衣後,她做的不只是「脫去」的表面動作,也有著「開啟」的意念,也就是那脫去的舉動,開啟了身體在光影中俐落的線條,也開啟了她毫無羈絆的表達形式。

李貞葳從戰地的生活經驗與恐怖攻擊的事件中歸來,她呈現的不只是靈敏的動覺或表象的幽默,而是脆弱的生命在殘酷對峙的世界中的寫照。在《黑盒子》中,李貞葳引導部分觀眾加入演出的結構,包括搖手風琴、照手電筒、噴灑紅漆等,製造了外力介入的即興發展,使這齣獨舞的幅度拉大,也將表演的空間從舞台貫穿至三面觀眾席。她細長的肢體時而柔軟綿密的延展,時而蜷曲緊縮的蠕動,展現她在扎實的Gaga技巧之外,形體的運轉上還多了一份自發的詮釋。

張建明的《愚人》著實是身體極致的精湛表現,他自始至終都在變換角色,儼然將身體、臉妝、言語、物件和空間,徹底的扭轉了一番,而且每一次的變動都牽引著觀者的情緒起伏,隨著他歇斯底里的奔馳與狂起狂落而揪心鎖眉。看著他對所謂文明社會的嘲諷,我幾乎是全程屏息凝氣且毛髮豎立,尤其是末了的話語及他箍在束縛裡的軀體,除了矛盾而無奈的情結外,也令人疑惑的思忖,究竟誰才是愚人。

文創商品總是在鈕扣計畫中,有感而自然的置入演出作品,就像張藍勻重複開關燈光的動作,確實讓一郎木創的燈具顯得格外醒目,看著《手》的時候,我的目光也被燈具牽絆著,直可說她的《手》作了高調的行銷。這些物件鑲嵌在各個舞作中,讓商品設計與表演藝術聯手,使異界結盟的因子增溫。

2014鈕扣計畫看來已跳脫初期的實驗性質,每一顆回來的鈕扣也都益發晶亮。這個讓流浪舞者返台演出的計畫,讓他們有機會在自己的土地上發表作品,對於準備要出走的年輕舞者和想要回來的海外舞者,鈕扣計畫就像個指標,一端指著前進的方向,另一端則引領回家的路。

《2014 鈕扣計畫》

演出|葉博聖、張藍勻、李貞葳、張建明
時間|2014/08/08 19:30
地點|台北市誠品信義店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為起點,以及瓦旦與朱克遠所帶出的《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深思自身作為一個觀看者,甚至作為一個觀看過程中「創造情境」的人,是否會過於二元形塑、創造他人和自己的特定角色/地位,而失去了理解與實踐的迴旋空間。
5月
21
2024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