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展演與節慶現場的距離《雞籠中元劇─潮海渡》
8月
21
2019
潮海渡(張逸軍提供/攝影How Chan)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7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自清咸豐年間延續至今的雞籠中元祭已有一百六十餘年的歷史。雞籠中元祭原先是為撫慰咸豐初年,因漳泉械鬥而不幸喪生的眾多福佬移民們的大規模祭祀活動。中元祭每年由各字姓輪流主持普渡,以宗親血緣淡化地籍差異,各字姓宗親會更會自組或邀請藝陣演出,「賽陣頭代替打破頭」。隨著時間的推進,中元祭也逐漸擴大繁盛,民國七十三年基隆市政府將之列為地方重點節慶,在民俗活動的基礎上活絡觀光事業,並正式定名為「雞籠中元祭」。除了廣負盛名的迎水燈遊行、送水燈儀式和藝陣匯演之外,官方近年以「藝文華會」的形式經營雞籠中元祭,邀請臺灣各地乃至於國際表演團隊於雞籠中元祭期間至基隆演出。今年基隆市文化局則邀請張逸軍擔任編導,以專業馬戲劇場聯合在地民俗藝術社團,於基隆市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共三場的《雞籠中元劇─潮海渡》(後簡稱為《潮海渡》)。

張逸軍2017年便受邀為該年雞籠中元祭的迎水燈遊行編創約三十分鐘的開幕展演《共願聚香火》,《潮海渡》基本上可以視為是前者的擴充及延伸。《潮海渡》以雞籠中元祭的歷史背景為文本素材,結合特技雜耍、北管及國樂演奏、傳統藝陣,以當代馬戲劇場的概念,意象式的呈現雞籠中元祭的淵源及臺灣漳泉移民族群之間衝突、和解、融合的歷史。除了張逸軍領軍的仁山仁海藝想堂,以及創造焦點eye catching circus兩個當代馬戲劇場,《潮海渡》還聯合了基隆在地的兩個學校民俗藝術社團──中正國中藝鈴隊和中華國小醒獅團──共同演出,並邀請基隆雷成壇的法師北管現場演奏。如此大規模的社區動員及跨域合作,不難見到《潮海渡》連結基隆在地能量的誠心真意,卻也多少可以感覺到節目的背後,主事者的政治考量和謹慎規劃。

《潮海渡》的宣傳酷卡上的標語是「西式當代馬戲尬上臺式民俗藝競」,這句話當然是行銷取向的宣傳slogan,卻也十分精準總結了《潮海渡》的表演風格和藝術內容。從百餘年前漳泉移民以「賽陣頭代替打破頭」,到後來由官方邀請國內外團隊共襄盛舉的「藝文華會」,雞籠中元祭的展演活動便是建立在地方社群自發或邀請的表演行為之間的「藝競」。重點是擺在各組團隊之間的交流(或者說較量)之上,這是在觀看並瞭解《潮海渡》之前應該要有的思考。而值得肯定的是,《潮海渡》的演出者有職業的特技劇場演員和舞者、音樂家,同時也有仍在學的業餘社團和民俗藝術工作者。其在面對略為沉重且背負政治意涵的文本內容時,同時也成功讓各方人馬能在一個節目中各展所長,甚至是在表演中流轉出新的內涵。由中正國中藝鈴隊詮釋的亡魂燐火,無疑是全劇最為動人的景象,以LED燈光改造的扯鈴在一名全身素白的高空特技演員的身邊翩然飛舞,觀眾在為台上的演員的技巧喝采的同時,也因視覺營造的生命景象為之感動。

當然,《潮海渡》也有編排不夠周全的地方。有些段落過於偏向技巧展現而拖沓敘事節奏(譬如中後段稍嫌刻意,而且篇幅還不短的一段拋擲雜耍),有些段落又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便煞然退場(譬如特地找來國寶藝師陳錫煌指導,卻只在開頭出現約五分鐘的偶戲)。雷成壇演奏的北管音樂確實雋永道地,卻未能進一步為一個以祭典為主題的製作提供祭儀轉化的元素和內容。音樂設計所創作的預製音樂也明顯跟不上北管音樂彈性十足的節奏速度,並且在轉換至現場演奏時,風格、音色、速度的銜接唐突而不見潤飾,這些都是《潮海渡》難以忽視的缺陷。

但不可忽略的是,《潮海渡》的本質仍然是一個社區聯歡意味濃厚的節慶展演,若是作品全盤皆用嚴肅藝術的方向思考及建構,恐怕成果也不會是主辦單位和在地觀眾會享受其中並樂於買單的。就這層意義上來看,《潮海渡》確實在技藝展現和藝術精神之間取得了一個十分值得嘉許的平衡與調性。

從《共願聚香火》到《潮海渡》,一個與祭典聯名的官方展演從街道走進劇場,不能避免地因場域的轉變而與祭典本身的內涵有所割裂,但這樣的改變還是有必要性的。回應到今年雞籠中元祭因迎水燈遊行而沾染的爭議,當祭典活動由民間自主逐步轉移至官方主導,多少會因價值導向的不同而對祭典有所衝擊。傳統民俗隨時可走進劇場、藝術也不是不能走到街頭,但與其讓展演在祭典現場與祭典本身造成空間與時間上的拉扯角力,我想讓《潮海渡》回到劇場空間還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一百六十多年的時光,雞籠中元祭的內涵與定位時時刻刻都在轉變,如同林茂賢老師提出的,基隆年輕一代即便仍對雞籠中元祭仍有歸屬感,卻難以對所謂的宗親關係有所認同,【1】這點可從迎水燈遊行的參加民眾多數仍為中老年或兒童見得。雞籠中元祭要在宗教功能和觀光效益之外,進一步凝聚在地社群的向心力,光憑一部《潮海渡》想來是不夠的,如何從在地民俗盛事進一步提升至基隆各個階層族群都能引以為傲的文化品牌,想必是雞籠中元祭邁向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課題。

註釋

1、可參閱林茂賢老師的臉書公開貼文(網址:http://t.cn/AiQXbviD)或相關報導。

《雞籠中元劇─潮海渡》

演出|仁山仁海藝想堂、創造焦點eye catching circus、基隆雷成壇、基隆市立中正國中藝鈴隊、基隆市中華國小醒獅團、張逸軍、陳亭羽
時間|2019/8/17 19:30
地點|基隆市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