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未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為何?——《日日是好日》
4月
28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1次瀏覽

文/中村祥子(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譯者/邱麗娟


「我們在出生之後,會忘記過去的一切嗎?」

本作品在標題上有著這麼一句話。我認為這句話難以理解卻耐人尋味,直搗本作品的本質。

《日日是好日》真是一部跨越時空,讓我們體驗喚醒失去記憶的過程。並且詢問觀賞者「何謂『你』的存在?」此時此刻存在我們記憶中的,真的是我們生長過程中體驗的事情,不斷累積而獲得的記憶嗎?另外,人們所謂的「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是與生俱來的嗎?也或許人們在出生的瞬間,就已經擁有所有記憶了?抑或許透過出生至死亡,活著的每一天的過程,將出生前所累積的記憶「回想」起來?所謂記憶,是將我們無從掌握的經驗累積回想出來,說明了時間和人的本質。這是一項讓我們思考這些事物的當代表演。

從黑暗中微微亮起的舞台上,身著竹笠與類似僧服的人物站立其中,手指隨著時鐘的秒針聲開始刻劃時間。伴隨著沉鐵互相傾軋聲、水聲、風穿過熙攘人群的聲音,視界消失、生命消失、在生死間山谷般狹窄的空間裡,黑色的不明物體引導著,舞台再度開始。黑色的物體越來越大,在二人身旁不斷漂浮著,二人雖決意與之對抗,但就如擲筊問運勢一般,人類只能接受自己是投身於跨越性的洪流中,一個不確實的存在,只能漂浮於其中,任由黑色物體將魂魄抽離身軀。

在舞台上,人類這個動物獲得了身體的律動,獲得了喜怒哀樂、獲得了愛情、獲得了社會上的傾軋、憎惡、鬥爭,獲得了對社會的適應與枷鎖。在誕生之前的靈魂,內含著各種經驗,在時間中不斷循環再生,一個既老且新的靈魂。魂魄並不是存在於靈界,與現實世界隔離,而是在活著的人身邊靜謐又活躍的存在著。

作品名稱《日日是好日》雖然是個溫和平穩的字眼,卻也是個嚴肅的單字,不單是給予喜悅的經驗,即便是折磨、激怒、使人失去心靈平靜、讓人痛苦,都是人的一部分。

不如說人們是刻意去接受的,在「誕生」(或是「死亡」)的那一瞬間,記憶被牢牢的封存起來,但是記憶並不穩定,會突然浮現出來,在探詢記憶之處的同時,同時也在探詢「我」。

本作品是將去年試作原型《日日是好日》,經過一年的時間完成的作品。本作品和試作原型有相同的舞蹈編排,有六名舞者(包含導演我妻惠美子),以及我妻導演的獨舞演出,前者強調了社會裡的不順遂以及生活的不確定性,後者則是靈魂透過經驗,在累積生而為人過程中的記憶,透過我妻導演身段所呈現的訴求,感覺表現得更為強烈。

此外,本次在試作原型上增加了台灣地區的寺廟習俗以及民間對靈界存在的傳說,使表演讓人更能感覺到人們生活的感受。這也許已經成為在亞洲生活的、我們的故事。

如果說,這部作品是藉由禪宗「日日是好日』一詞來問我們「不在記憶當中的記憶,是你存在之處」的話,我會用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他窮其一生思考的禪宗公案一詞來試著反問「父母未出生之前,你的本來面目為何?」

《日日是好日》

演出|我妻惠美子、曉劇場
時間|2022/04/15 19:30 & 04/16、17 17:0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