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管樂之春《春之獵犬》
4月
26
2018
春之獵犬(TSO北市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3次瀏覽
陳彥儒(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本次由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以下簡稱附管)帶來的音樂會,主體圍繞春天的意象展開,搭配節目單與海報粉色系的設計視覺上相當亮眼、好看。尤其巧妙的將各式樂器融進文字中作為主視覺文字,似乎也象徵著附管總算守得雲開見月明,將要迎來的新氣象。就在這樣的氣象中,附管的創團人,同時也是自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退休的長號演奏家許雙亮,也回到附管擔任本次音樂會的主持人,向國內的管樂迷介紹附管的新任指揮,同時也是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法國號演奏家的蕭崇傑。

在音樂會曲目的編排上,上半場由清水大輔的作品《慶典》展開,緊接著是上個世紀美國著名的作曲家呂德的作品《春之獵犬》、來自歐洲享譽國際的魯斯特《家》,最後以韓裔日本作曲家高昌帥的《櫻花光跡》作結,也與本次音樂會的主視覺緊扣。附管上半場整體的表現還算平穩,雖然偶爾還是會令人感受到「獨奏家樂團」的感覺-各自皆擁有相當好的音色,聲部內也有極佳的共鳴,但在跨聲部聲響的融合上並不盡人意。且許多樂段轉折處仍舊令人捏把冷汗,但總算平穩過關。

下半場整體而言份量相當吃重,有史密斯的《華麗舞曲》、許雙亮的《土地之戀》、鈴木英史《克勞迪歐-偉大的太陽》以及河辺公一《高度技術之指標 》。也許因為上半場體力已略有消耗,加之下半場曲目大量挑戰演奏者的技術與控制力,曲目完成度並不如預期高。尤其《 華麗舞曲》大量挑戰演奏家們的默契與技術極限,似乎也讓指揮選擇了較為穩定的速度演繹。這也使作品本身變得並不真的那麼華麗、大膽與亮眼,許多句子的處理也未盡如人意。《偉大的太陽》與《高度技術之指標》則令人感覺在風格的轉變上不夠大膽、舞動。當然,下半場也有令筆者相當有記憶點的作品,許雙亮的《土地之戀》以阿里山鄒族的迎神曲展開,長號的演奏有如男高音獨白,勇敢的哼唱帶出整個作品,令筆者回想起另一位作曲家馬水龍《無形的神殿》,也有取自來自鄒族Mayasvi戰祭中的祭歌旋律,莊嚴神聖,令人神往。

整體而言音樂會在前任指揮許雙亮的主持下相當親民、對於音樂會曲目的介紹深入淺出。也不難看出其對於樂團的期盼和對於後起之人的照顧。更在主持中拋出了對於附管未來路線上的希望與要求:極專業、極普及。確實,在台灣,管樂團幾乎可以算的上是最容易見到的音樂類表演藝術形式。在筆者過去幾個月內訪談外籍音樂家的紀錄中也不難看見,管樂合奏早已是銜接普羅大眾到古典精緻音樂的重要形式,甫來台指揮臺灣管樂團的法籍作曲家暨指揮家Jean-Philippe Vanbeselaere便明確指出這一歷史淵源;指揮家Douglas Bostock接受訪談時,也表示當代的管樂團發展的兩個意義:音樂教育與觀眾發展。為達這樣的環境養成所需要歷經的過程,並不只是「文化就在巷子裡」、或規劃所謂精采的音樂會。筆者以為從更為基礎的樂團組成形制從頭發展,達到精緻化的演奏,或許才是在這個管樂團氾濫的世代中應該做的,也才能使附管來到在台灣管樂合奏發展上所應具備的高度。

《春之獵犬》

演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蕭崇傑(指揮)
時間|2018/04/22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