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歌》——樂者天地和
1月
1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7次瀏覽

王亭又(高雄市立志中學國文老師 )


《大地情歌》是高市國 2022 年首場的演出,特邀青年指揮家曾維庸,由高市國團員郭肜肜演繹揚琴協奏曲〈煙姿〉、張桓誠演奏笛子協奏曲〈春風夜雨情〉,並邀請北市國二胡演奏家陳婷怡演出〈太陽祭〉。本節目源於「岡東有樂町,國樂一條通」系列,原本是為推廣高雄市民能夠進入大東文化中心以及岡山文化中心的節目,也因此在節目內容上,雖不似年度演出的磅礡大作,但也是精緻而有味,且讓團員們能一展長才,音樂往往使人驚艷。

第一首曲子是〈海上第一人〉,曲子本是頗有畫面的作品。之前高市國曾請新加坡華樂團指揮葉聰演繹,較諸葉指的精醇,曾維庸的處理則以活力見長,尤其曾指全場背譜,更能以身體的律動帶領樂團描摹出幢幢音畫,南洋市集之風情、暴風雨之狂亂都了然眼前。作為開場之樂甚是合宜。

接著的〈春風夜雨情〉是我最有共鳴之曲,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是在 YouTube 上北市國的頁面,由江振豪指揮,羅智修梆笛協奏。梆笛透亮飄逸,將風雨的形象完美勾勒,加之北市國的樂團濃烈的音層,真的令人大為讚賞。之後台灣國張君豪以大笛詮釋,則更將夜雨悲戀的情懷道出,也成為其拿手的代表作。張桓誠的版本則以大笛為主,令人驚奇的是利用了口哨,將慢板中若有似無的繾綣情絲加以描摹。曲中熟悉的台灣音調讓人更有感覺,實在是讓人相當喜歡這首曲子。

〈煙姿〉揚琴協奏曲,由揚琴演奏家郭肜肜詮繹,曲子採用了桑植民歌的素材,慢板的旋律悅耳動聽,進入到快板的 68 拍躍動活潑,再進到快板時的熱烈歡騰,最後的廣板歌詠,曲子將揚琴的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若非演奏家的技藝高超,想來是無法詮釋得宜,加之郭君慢板的旋律如煙姿綿綿,玲瓏有韻;快板的音符似飛竹敲玉,玎璫帶勁。一如曾指所述,煙姿是首很美的曲子,而正好與演奏家精湛的技藝兩相輝映。

〈太陽祭〉是由張朝作曲,曾指導聆時提到作曲家對於太陽有著濃厚的依戀,因此如〈七彩之和•橙之歌〉與〈日月歌〉都能聽到對於太陽意象的詮釋。二胡演奏家陳婷怡才貌雙全,將曲中太陽的熱表現得十分貼切,而其中別日一段濃郁的情韻,更是令人低迴,確實將二胡的剛柔突顯。曲子結束時曾指大汗涔涔,使我想起張宇安指揮的投入,想來曾指也是全身全靈的灌入樂曲,為讓觀眾們更理解太陽的熾熱。

最後的〈和平頌鼓〉擊樂貫串全場,與台下觀眾一起歌唱的設計,使得曲子更加靈活,由低音擔當主題旋律,彈撥樂琵琶、柳琴、三弦的綴飾,台上台下人聲和諧。使人想起〈樂記〉中:「樂者,天地之和。」音樂的產生除了表達感情,更能使世界和平,這也是作者江賜良的發想。唯一覺得美中不足的是,若在衛武營音樂廳,人聲的音響會更加完美的效果。

本場演出曾維庸指揮的導聆使得曲子更加易懂,王國維《人間詞話》:「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已。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我想音樂也是如此,唯有做到不隔,才能使之彌久恆長。曾指的串綰實在是畫龍點睛。

觀賞完演出,我對於曲介其實頗有微詞,比如〈煙姿〉中寫了一段文言與散文拼湊的文字,說道煙姿如柳、煙姿似梅,但曲子聽起來跟這些似乎關連不大,倒不如直接使用絕對音樂的標題來得更無限制,另外〈太陽祭〉、〈和平頌鼓〉也書寫了夸父逐日以及墨子的文字,聽來聽去還是找不到太多關聯。拙見以為這樣反倒顯出文化的淺碟,還是希望作曲者可以直接說明自身想法,郢書燕說真的是需要再三思量,反而使聽眾被侷限。此外,聽完〈春風夜雨情〉更想探討台灣國樂的展望,其實年輕作曲家不少,但是能像盧亮輝、蘇文慶、何立仁老師等等作曲家寫出文化脈絡的,我想相對是少的。如果樂曲只是追求炫技,唯恐身與名俱滅,也期待台灣國樂能本於天地之和的本質,書寫土地、貼近生活使音樂更有血有肉。

《大地情歌》

演出|高雄市國樂團、曾維庸
時間|2022/1/8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