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混濁之地,音樂.行為.藝術心靈的匯聚與省思《Sota’市集.晚風音樂會》
9月
05
2023
以莉.高露(Makotaay生態藝術村Sota'市集提供/攝影蕭秩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13次瀏覽

文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對其他縣市的國人來說,石梯坪或許只是看海、賞鯨、潛水的遊憩之地,但對於港口部落的阿美族人和許多藝術家來說,則是饒富故事與意義的地方。此地除因世界級的海蝕地形、豐富海洋生態而聞名,半世紀前更曾被劃為遊憩區,導致文化傳統面臨觀光吞噬的危機【1】。近幾年新成立的Makotaay生態藝術村,於在地居民、藝術家共同努力下,成為文化復振、藝術創生及探討永續生活的據點,常舉辦各類親近土地與文化的交流活動【2】。

今年第二屆「Sota’市集」,既為結合藝術村「海洋年」的主題策展,海內外駐村藝術家的創作成果展,也是五十組表演藝術團體共襄盛舉的在地節慶,再加上攤商精銳盡出地佈攤及「黑石鯛」主視覺,在在可見這個以土地(sota’)為名的市集,匯聚了前幾年磯崎「海海音樂市集」、鹽寮「海或瘋市集」等活動的經驗與能量;八月十二日,活動以舟船匯聚的Mihoyo(交換漁獲)儀式開幕,致敬人力、魚菜交換的古老智慧後,接下來數日的午後傍晚都以富實驗精神與能量的音樂、行為及藝術展演,匯聚各方的聲音與巧思,一同探究藝術.生活的可能。

閉幕日傍晚:自由舞台的「彩蛋」,海風音樂會暖心的「親友應援」

「Sota’市集」的舞台搭於藝術村中央,下午為「自由舞台」,五點半起為「晚風音樂會」。閉幕日傍晚六點筆者抵達時,「自由舞台」仍持續熱唱,因而有幸觀賞到包含表定之外的花蓮女聲詹森淮等歌手的演出;相較於去年在「PANGCAH生活節」聆聽森淮抒情、治癒的彈唱,這次感覺她的歌聲變得更沉厚一些。

森淮提到,這次的表演不乏即興成分,但聆聽下來,冥想音樂的氛圍,慵懶治癒的風格卻很連貫,彷彿把音樂定調為生活中的陪伴;陪著聽眾一起挖掘體會藝術文化的生活並找到內在的平靜。其中,〈喝了酒的歌〉頗具代表性,一方面以音樂「回歸自我」,也以自己的方式陪伴大家:

先喝下一杯酒 然後 閉上眼睛感受
回想 讓畫面被重播 有想起些甚麼
有誰 從生命中閃過 有誰 在身旁默默守候
你明白的 只是都沒有說
再喝下一杯酒 無論身旁是否有朋友
無所謂的 是信任的 把自己交給此時此刻
【3】

接著登場的「山海之子──刀鋒」,他的吟詠與音樂讓人感受到歌者想與土地、自然、自我有更深的連結。擁有印尼血統的刀鋒在冥想音樂般的旋律加入不同部落的古謠,他的華語創作曲〈水女孩〉讓人想到樂團「草東沒有派對」的〈山海〉和〈大風吹〉等歌曲,都是在饒富蒼涼感的小調中道出悲涼與邊緣心聲;只不過「草東」的樂團編制較磅礡壯闊,刀鋒的〈水女孩〉則以類民謠的彈唱鋪陳出美麗的生命因戰亂而夭折的悲劇:「女孩的身上/不知流過了多少水痕/轉眼之間 已成了美麗的女人……好景不常/戰火燒盡了村莊……在最危急的時刻/少女闔上了雙眼」。

很快地,「海風音樂會」於天色全暗之際,由阿美、排灣族歌手小碧(吳利昂)以和阿布絲合作的歌曲〈一年一度〉拉開序幕:

cecay a mihecaan
cecay a mihecaan kina cecay a malicapo^
ano nanicowa^cowa^ay kiso
malahakelong kita a malikoda^
nani romi'ad tangasa dadaya
nano nacila tahanini
paayyawan gisuna
【4】

剛好筆者幾週前才在「新北南島文化節」聽阿布絲唱這首歌,但「Sota’市集」的伊娜(Ina)、親友團更加熱情暖心。後來小碧帶來圖騰樂團2005年的歌曲〈我在那邊唱〉,彷彿以「VuVu一樣守候在家鄉/我卻離開那地方 流浪/城市沒有陽光的溫暖/馬路沒有故鄉草原來的平坦……」的感性回應大家的愛,讓人體會到在這裡,音樂是生活中傳情的語言,並包裹著對夢想的追逐與熱愛。


小碧吳利昂(Makotaay生態藝術村Sota'市集提供/攝影陳冠儒)

以族語歌謠和祖靈、土地對話,以「行為」力邀共思母體文化的未來

在小碧以〈Pasiwali日出東方〉熱唱並接著「安可」後,登場的阿努Anu是Makotaay港口部落音樂人。他先以靈魂樂般的〈感謝祖靈〉帶觀眾懷想阿美族祖先那告Nakaw與斯拉Sera【5】。在海浪、微風般的行板中,觀眾也進到在地族人與自然、土地合拍的宇宙裡。歌者邀請姪女Kating同台演唱〈孩子啊,跟著〉。這首加入口琴的歌曲清澈明亮,筆者很快想起,這是講述海岸阿美族青年返鄉故事的電影《巴克力藍的夏天》的配樂。在縈繞對文化生活抱持期許的明亮旋律中,歌曲不僅與祖靈連結,似乎也把對青年的提醒說教,轉化為優美溫和的召喚:

Ano caay kiso pidemak o maan ko fana'haw wawa
Ano caay kiso pinanam o maan ko fana'haw wawa
O sowal no mita o tayal no toas ~ ami nanam to demak no toas
I ya o way I ya o way I ya o way I ya o way
Tooren no mita tooren no mita haw wawa

如果不學習文化......孩子啊……未來你還會認識什麼
我們的語言與祖先的智慧 一定要努力學習著
如果沒有承擔事物...孩子啊......未來還會知道什麼
如果不學習文化...孩子啊......未來還會認識什麼
我們的語言與祖先的智慧 一定好好努力學著 孩子啊......跟隨著祖先
【6】

接著,Kating為我們帶來已故耆老黃貴潮所作、在部落傳唱的〈阿美族頌〉,伊祐村長的女兒和她的朋友則帶來創作曲〈Ilisin症候群〉,唱出這個季節許多年輕人對祭典文化若即若離的心聲。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在地音樂人發光發熱,引薦年輕音樂人同台,夜晚時分登場的冉而山劇團「行為藝術」更是頗具省思的環節。迥異於六月在靜浦、牛山呼庭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觀眾與藝術家彼此熟悉、合作無間,此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不一定看過「行為」演出。這次,當揹登山包、戴圓盤帽與頭燈的阿道.巴辣夫.冉而山以空靈蒼勁的族語吟唱邁出步伐,「晚風音樂會」也拋開以音樂療癒、同樂的氛圍,進入思索:如何回應與行動的狀態。

阿道與阿努Anu過去都參與「原舞者」,如今他們雖然以不同形式呈現阿美族藝術文化,卻都煞費苦心把文化傳承融入展演,並深思這條路如何走得久長,不被「賺快錢」的商業、觀光思維所蒙蔽。阿道衍伸自六月靜浦演出的「行為.造浪」或隱含:如何讓多元族群的國人「在文化、歌謠裡一起」的焦灼與思慮;或因如此,他以「登山」為喻,盼用「行為」和大家一起走出揚升之道。

在行為者邀請大家一起練唱、共掀布疋時,觀眾群很快分為:積極參與、被動參與和觀望及興趣不大的三群。在阿道、阿緹蓉、劉于仙、摩力.旮禾地的歌謠吟唱與錄音和聲中,淺藍絲綢般的布疋被大家不太熟練地拉開、對折、上下搖動,顯然,有些觀眾不太了解為何這麼做,但共掀布疋的「造浪」似乎也讓不少參與者感受到「一起」,這種感覺或也是許多人來到這裡尋找的「一起做些什麼、同在」。自此,「晚風音樂會」進入以族語歌謠帶領的境界;只見Awa循著節奏以塑膠袋灑水、以涼快營造不同的空間,Moli撐著枴杖、腳綁浮球走唱、呼應,阿緹蓉則在掀摺布疋的隊伍中帶領。此刻,透過行為者的眼光,某些瞬間似乎也穿越到古老的年代,體會祖先過去在這片土地如何循著歌謠、祖靈指引走活文化;顯然過程中仰賴大家彼此扶持與出力,才有機會將漂亮的浪走成一條發光的路。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Makotaay生態藝術村Sota'市集提供/攝影蕭秩瑄)

行為後段,阿道將自己捲入淺藍絲綢般的布疋,在地上滾動,除了展演自身與土地的連結,或也暗示他終將老去;屆時阿美族的歌謠文化是否將傳承下去?隨著布疋越捲越緊,如此揪心的問題也像一個真實的問號,徒留省思。

跨國的南島情誼,如何把生活的繁瑣、煩憂與輕快,轉化為族語歌謠的美學?

早於冉而山劇團登場的「戴曉君與她的海海姊妹」,則從「出走與重聚」的角度呈現文化生活與藝術心靈。這個團名看似隨興的樂團由排灣族的戴曉君、阿美族比西里岸部落的Putad及模里西斯的Emlyn組成。雖為跨國、跨族群的南島女子組合,她們的默契卻無庸置疑;看過她們的演出便會瞭解,「台灣是南島民族原鄉」一說絕不只是學者的臆想。

顯然歷經各種混血、文化交融與命運洗禮,南島家人以音樂為橋,還是認出了彼此的靈魂;這個樂團擅以音樂的旋律、節奏和大家對話,超出我們一般認為各族語言不通、比手畫腳還不一定了解彼此的隔閡感。三位主唱中,Putad帶來的〈Pinagsanga〉(自然)攸關對自然力量的敬畏省思,這次,她似乎以和自然神靈、心中神性對話的角度詮釋歌曲,人聲表現自由豐富,葫蘆鼓的鼓聲展演著人與自然、土地的共鳴;雖然這首歌和阿努Anu的〈感謝祖靈〉都和神靈對話,但我們如何藉由音樂、藝術喚醒與成就心中的「巫」,或也是這樣的歌曲拋給大家的問題,因為唱完這首歌時,主唱說:「我們是cikawasay」【7】!

接著戴曉君帶來的〈Madjadjumak〉(彼此找到)這首歌頌友誼、連結自然的抒情歌。在大海般內斂壯闊的旋律中,歌者似乎滔滔地和海洋傾訴情感與夢想;究竟循著海流遠航,是否真能找到實踐夢想的路?雖然〈Madjadjumak〉縈繞著和行為展演類似的探尋,攸關和土地的連結、文化藝術之路的不確定性,但Emlyn的自創曲〈maolahay kako〉(我愛你)又以堅定情誼和勇氣沖淡憂慮。過去阿美族樂團「追風少女」及音樂人舒米恩都寫過同名的阿美語歌曲,但模里西斯音樂人創作阿美語歌曲則未曾聽聞。這首歌的歌詞與節奏深入淺出,在葫蘆鼓、沙鈴與四弦琴貝斯伴奏下,時而低吟、時而清亮的吟唱,卻在海浪般流轉的旋律中創造出空靈、活力與共鳴,顯見南島的淵源以音樂重新搭橋,的確激盪出驚喜的火花。


戴曉君與她的海海姊妹(Makotaay生態藝術村Sota'市集提供/攝影蕭秩瑄)

繼戴曉君的〈瑪莎露〉等歌曲後,壓軸的阿美族歌手以莉.高露登台。以莉這次帶來多首阿美語古謠,包含舒米恩融合都蘭古謠創作的歌,並於晚會最後邀請阿努Anu、伊祐.噶照村長同台,航向活動尾聲。以莉的音樂給人舉重若輕、輕盈舞蹈之感,即使是歡慶豐收的〈結實纍纍的稻穗〉,卻是以輕輕的哼唱,爵士感的慢板(Adagio)呈現富足感,這種沉澱後的晶瑩也讓人想到低頭的稻穗搖曳風中、飄散清香的畫面:

yo fali no safalat      南風徐徐的吹
o nidadimaway ci ina      是母親搖撫小孩入睡

aka kamangic ha wawa     不要哭啊 孩子
aka katalaw ha wawa      不要怕啊 孩子

nengneng han na panay    看那稻子
fahal san malefic      轉眼就結實纍纍
【8】

就在近似反璞歸真的心境中,安慰孩子不哭的歌詞,彷彿大地母親的搖籃曲那樣療癒,如此造境不同於大量使用頌缽、豎琴、笛聲的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而是以母語搭配創作的旋律,優雅呈現對土地、家鄉、人們的情感。

下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輕快的生活〉則饒富面向朝陽與大地的活力,在呼喊、吟唱、化繁為簡的旋律中,稻穗搖曳的歌詞饒富清新的畫面感;在與土地、陽光同在的開闊中,大小煩憂與膠著似乎也於宏亮歌聲中被拋諸九霄;就此,如何跨越障礙、有所突破並活出美麗輕快,也成了歌者留給聽眾餘韻繞樑的省思。

註解

1、參見相關報導
2、Makotaay意為溪水混濁之地。生態藝術村的介紹參見藝術進駐網
3、摘自〈喝了酒的歌〉,詹森淮詞曲,杉特、陳建騏編曲,收於《我想再唱起歌》(2016)音樂專輯。
4、歌詞中譯如下:「這是一年一度的相聚/不管你從哪裡來/跟大家一起跳舞/從白天到黑夜/從昨天到明天/不管你是誰」,摘自〈一年一度〉,阿布絲&小碧(吳利昂)主唱,阿布絲作詞,舞炯恩.加以法利得作曲。
5、〈感謝祖靈〉,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詞曲,收於《Cepo’混濁了》(2013)音樂專輯。
6、摘自〈孩子啊~跟著〉,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詞曲,收於《 Tooren Haw~Wawa孩子啊~跟著》(2019)音樂專輯。
7、意為阿美族的傳統祭司、附有神靈之人。參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8、摘自〈結實纍纍的稻穗〉,以莉.高露詞曲,陳冠宇編曲,收於《輕快的生活》(2011)音樂專輯。

《Sota’市集.晚風音樂會》

演出|詹森淮、刀鋒、小碧(吳利昂)、阿努Anu、戴曉君與她的海海姊妹、冉而山劇團、以莉.高露
時間|2023/08/15 18:00-22:00
地點|Makotaay生態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