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邀請,以「身體」溝通──2020鈕扣計畫〈阿媚仔與珍姐〉
9月
16
2020
鈕扣計畫 雙排扣(何曉玫MeimageDance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8次瀏覽
胡育榕(一般社會人士)

「鈕扣計畫」是何曉玫自2011年起,每年邀請旅外的台灣傑出舞蹈家返鄉的創作演出計畫,希望能讓這些旅外「舞者」有機會再次面對這塊土地並與其對話,也讓自身的光芒重新讓台灣人民看見,而不僅止於讓「舞者」成為「異國閃耀才是台灣之光」的代言者。今年鈕扣計畫邀請旅居海外和台灣在地的舞者一起共同創作,並期望這雙向的對話能重新開啟台灣人民對於「舞蹈」的認識。

在表演正式開始前,座談會邀請到兩位舞者粗略的針對本次的合作計畫進行闡述,一方為只以「裸體」、「女性主義」作為創作方法或目的的蘇品文,另一方則是近年來開始創作大量音樂的董柏霖,而這一次的合作從董柏霖的〈1974〉作為開端,並以兩位舞者的母親作為主軸創作了〈阿媚仔與珍姐〉(蘇品文母親的乳名、董柏霖母親曾在一次爭吵中希望兒子自此稱她為珍姐)。

在燈暗後,梅艷芳的〈女人花〉從耳畔響起,似乎是對於「母親」形象柔軟又哀愁的鋪陳。兩位舞者在燈亮後,以各種不同型態的身體作為彼此的依歸,這一個又一個短暫的定格畫面如:蘇品文以頭輕輕靠著董柏霖的腹部、互為彼此的靠墊躺臥在彼此身上等等,就像是一幅又一幅「由世界共同想像出來的」與母親的依戀關係圖樣,但隨著音樂到了尾聲,蘇品文卻開始從董柏霖的衣服(身體)各處找出一張又一張對於「母親」的描述紙條,那佈滿全身的訊息,不禁令人聯想到看似不存在的血緣或難以訴說的情感關係,就像是血液一樣流竄在身體各處:媽媽怕六隻腳以上的動物、媽媽學過芭蕾和民族舞蹈、媽媽牽一髮動全家、媽媽說你表演的時候好像變一個人、媽媽是好奇寶寶、媽媽叫我叫她珍姐……等等,每當紙條上的字詞被蘇品文念出,董柏霖與蘇品文便會以身體回應或詮釋紙條上的字詞,甚至是回應對方的身體,如:ㄧ方扮演母親害怕六隻腳以上動物的樣子,而另一方以嘲弄回應母親的恐懼,本來扮演母親角色的舞者又以某種懦弱的方式回擊這樣的嘲弄,但奇妙的是我們幾乎無從辨明後者這兩個回應究竟是身為母親,或是母親的孩子?或是舞者身為一個成人所選擇的回應途徑?甚至或是世界對於母親的期待?因此在這樣無法辨明其身分或發話者的狀態下,我們似乎可以說舞者的身體在這裡成為一種映照工具,可能反射出的是舞者自身的詮釋、各種身分的回應、世界的期待等等,在這身份不斷折射、轉換、與重疊的過程中,身體也同時成為不斷理解、轉譯、溝通與承載的存在。後來,隨著董柏霖創作的〈1974〉響起後,舞者們便隨著歌詞或旋律各自舞動,似乎又疊加起對於「母親」的複雜情感。最後,在一張蘇品文無法念出的紙條中,董柏霖開始清唱起〈What’s up〉,隨即燈暗。

過去,眾人對於舞蹈的想像時常是一種關於身體的「美學形式」,或是只有藝評家才能夠詮釋的「抽象藝術」。然而,在短短二十五分鐘的表演裡,舞者們卻以高密度的「文字」訊息(梅艷芳的〈女人花〉歌詞、紙條上的字詞、董柏霖創作的〈1974〉歌詞、〈What’s up〉歌詞)作為一種身體的「前言」,邀請大家不斷重複的進入一個「陌生語彙」去練習感受或理解身體的溝通方式,無疑是相當誠實的承認了:在文明的世界裡「身體」並不作為一種「日常」的溝通方法,而是時常以被美感綁架或是作為藝術品被觀看的對象所存在的某種高尚的價值,而整個表演在〈What’s up〉輕唱結束後,舞者們便沒有再跳起舞,這看似被中斷的空白,我們也許不妨將它視為一種向觀眾發出的誠摯邀約:嘗試以身體去回應〈What’s up〉或是這整個表演。因此在這個作品中,我們好像才終於看到了「舞蹈即是生活」【1】、「舞蹈是一個跨越語言的無國界境地」【2】的一點點可能性,而不只是淪為一句口號。

註釋

1、何曉玫於當日正式表演前的談話內容。

2、2020鈕扣計畫節目冊p.6。

《鈕扣計畫》

演出|
時間|2020/08/30 20: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3館 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相較於前些時候《雙排扣》的作品階段性演出,《扣作伴》的形式結構雖然少了之前編舞者與觀眾的對話,卻相對完整了許多,不僅僅是消化當下時代所帶來的反饋,更可以清楚看見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正在醞釀形成。(簡麟懿)
10月
12
2020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