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和它的衣架《One Danced》
1月
06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0次瀏覽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昏暗的燈光讓觀眾的情緒逐漸放鬆穩定下來,將趕路的匆忙、代辦的事項寄放在前台,調節觀看的情緒,觀眾分坐於舞台兩側,觀眾看著舞者,同時也看見對面的觀眾,某種層面也正在觀看自己,這股既視感,像極了黎海寧的《春之祭》,觀看,並且被觀看。景深之處的觀眾成為飄渺的散影,將眾生群像濃縮成為個體,左邊和右邊的觀眾看見的是一樣的身體嗎?面對面的時候,眼睛捕捉到的訊息是什麼?

舞者廖錦婷清瘦、修長,能量飽脹的肉身,是典型的舞者身體。和模特兒的高瘦不同,和競技場上運動員的健壯也不同,沒有衣料的遮蔽,更直接地看見肌肉因用力不同而改變的線條,躲藏在皮膚底下的骨骼隱隱透出蹤跡,時而低伏,時而張揚,特別是前半腳掌,為了維持平衡不停微調的肌肉,腳背上的前蹠骨像是琴鍵般起起落落,演奏關於這個身體的重心。

實驗劇場中央的地板上鋪著一張長形的紙,《One Danced》將舞台縮限於這條長形的窄道。人生哪有那麼多坦途,總是在各種可見與不可見的限制中推進,前行又後退的循環中,身體與場域之間流動的氣體,支撐出動作的形狀,簡單的走與跑在舞者的演繹下產生豐富的變化,偶爾出現的跳躍是迴圈裡的重拍,擾亂觀者的呼吸。重複的日常,與昨日相同,與今日相同,也許明日也會有相同的重複。身體就是她的服裝,包覆著呼吸,親吻靈魂的柔軟與冰冷,有時醒著有時微醺。也只有身體是唯一的陪伴。走過一天又一天的打磨,將肉身淬煉成彩虹──連結內在與外在的甬道。

跟著舞者進入名為身體的浩瀚宇宙,沒有明確的情節,卻有倏然開展的星辰山海,在舞者身上鑿刻成年輪。舞者離去後,紙上的汗漬埋藏了稍早的時間的秘密,在結束那一刻,發生才有了意義。因為會消失,短短一瞬的存在才顯得如此珍貴。如果將時間拉長,也許平凡的讓人無視。當這些汗漬變成歷史,在時間裡褪色,也只有曾經參與的人們明白汗水裡經歷了些什麼樣的故事。

末段,身體因持續運動流失水分,大腦感到口渴而本能的進行吞嚥,試圖在乾渴的身體裡找尋殘存的綠洲,滿足生理需求,汗水也在無聲中萌發成水珠。原本整齊乾淨的低馬尾,此時已不再井然服順,額際微微凌亂的髮絲是時間流轉的物證。不協調的同手同腳在廖錦婷身上也顯得如此優雅流暢,有幾個瞬間美得令人屏息。

觀者在這樣的靜謐裡觀看眼前的身體流動,大部分時間保持專注地和舞者一起漫遊,又或疏離的只是旁觀,觀者與舞者之間的距離不停在變化,最後,書寫成跑馬燈。所有的灰燼都曾經是火光,所有的汗水都蘊藏生命,回到身體,本質上你與我與他都相同,都是人,只是日常裡散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用同樣的身體構造,除了生物本能因應日生活所需,也發展出不同的技能,如:舞者。

走進劇場,我們想要看見什麼?赤裸裸的、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能夠擁有自己、認得自己的樣子嗎?甚至是接受自己不符合社會標準的審美。人總是希望得到支持、肯定,希望有誰能夠看見隱藏深處的秘密,好好地接住自己的狼狽。卻又層層包裝,試圖防禦自己,或貼上標籤,將自己分類,找到同溫層。在他人的眼光中,換過一套又一套的外衣,擠進符合社會期待的情商,而弄丟了自己,像是弄丟一隻襪子或一只耳環那樣。身著華服的觀眾們看著如初生嬰兒赤裸的舞者,能夠不帶偏見不帶批判的只是欣賞嗎?或者,依然帶著自己的濾鏡,評論!

《One Danced》

演出|浮洲舞場、廖錦婷
時間|2021/12/04 (六) 17:00
地點|臺藝大文創園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正如表演藝術的核心特質:瞬息即逝,黑色汗漬在燈光的照射下,不多久也揮發乾淨。直到大汗淋漓的舞者以身體軀幹大面積地在白色布料上扭轉、滾動、壓印,形成如水墨畫般的印記,方才讓痕跡留下,彷彿人生的隱喻,只有比較重大/重要的事件才會被記憶般。(鄭宜芳)
12月
30
2021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