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去凝視後的環境與自我《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
9月
18
2017
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蔡欣邑 攝,壞鞋子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4次瀏覽
林育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由三個子演出《ㄇ計畫》、《oiseau鳥》、《逝水間》組成的《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貼合著環境、貼合著創作者的心境、貼合著不論常民或表演者都遭遇著的提問,利用空間的樣貌、自然的取材、身體的行動/舞動,表達著人們可以簡單、可以複雜的內在掙扎。

觀賞演出當天,我剛以挫折結束一個疲憊的下午,搭車前往的時間又是擁擠的下班尖峰時刻,覺得自己像是趕場的沙丁魚,被無形的壓力與焦慮追著,一邊擔心著錯過演出,一邊擔心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個演出《ㄇ計畫》,便道出了我的心聲。演出者戴著狗頭面具、身穿黑色西裝,看起來嚴謹正式又有些違和,「牠」先與觀眾禮貌地打招呼,不時侷促地整理穿著,確認自己是否得體。接著牠拿起鏟子開始鏟沙,鐵鏟與小石碎砂碰撞,發出穩定的聲響,牠不斷的鏟著,繞著一個圓,像無止境的疲累,但那聲響卻會不斷地繼續下去…。狗頭人累倒,從身體拉出瀝血腸肚,在一個瞬間忽然脫去面具、並開始脫衣服。「她」脫去身上所有衣物,此時人們才看出她是一個光頭的女性,且除去身上所有毛髮。她到灌木叢後開始跳舞,音樂刺激而富含節奏,這時她手中拿著白色燈泡,彷彿享受光明與自由。然而,當音樂停止,她回到前台砂地,慌張地看著近身凝視自己的觀眾,連忙一件一件把衣服穿回。「她」不見了,「牠」又是一個體面的「人」了,日復一日地鏟著永遠未完成的砂。此作的編導演李南煖是劇場人而非專業舞者,卻選擇自己演出並勇敢裸身,她在跳舞時,我好似看見了她的解放與自由,也看見了她的不安與生澀。但最重要的是,我看見了那個對於赤裸的自我與身體的直接面對。

碰巧的是,裸舞時,一輛政治宣傳車經過,大聲播送著刺耳的人聲,意外形成強烈對比,讓人看見社會與政治制度之於勞工、之於女性身體的規範和凝視。這是在日常空間中演出才有可能造成的意外效果。

第二齣作品是王玟甯的《oiseau鳥》。鳥,看似毫無煩惱、無拘無束,其實卻面著各種情緒與關係。此作透過三位身材、氣質相異的舞者,表達出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情感,有自我的糾結、與人的接觸與逃避,有關係中的愛與關懷、給予與依賴、衝突與爭執、傷害與無奈…,人們有時互相幫忙、共同分享,有時互相責罵與分離。這場選擇在樹林中的演出,利用大自然中的樹枝垂吊燈具和網子,舞者也有直接爬樹或和觀眾互動的時刻,充分展現出人們與自我、他人和環境的關係。

第三個作品《逝水間》在一個沒有屋頂的廢墟演出,觀眾可以走進積了雨水的空屋,也可以從牆上的窗口觀看。一開始舞者手上拿著蝸牛並隨其形態舞動,動作圓滑而柔美,接著其行動被另一人強迫限制與控制,現場的鼓聲沉重地一擊接著一擊,道出壓迫與撕裂的叫喊。最後,舞者拿著夜光燈照著牆與地,上頭浮現了詢問「自己是誰」的字句。不被發現與看見的蝸牛,其實一直棲息於此,或許如你我,在尋找自我的吶喊與掙扎後只剩下微弱的喘息,隱藏於不被發現的角落;林宜瑾藉此欲喚醒人們對於自我覺察的知覺。而關於環境,林宜瑾表示,此地之「水」是上天賜予,原本不知如何表現波紋,一場大雨,就解決了。

三個作品,由年輕創作者編導,在板橋435藝文特區戶外依地創作與演出,充分利用環境本身的特質和元素,和觀眾、和常民生活,也和自己溝通。這樣開放的形式讓人更深刻地與環境發生關聯。演出結束後,創作者與舞者直接在現場與觀眾互動並備有茶點、飲料,也邀請觀眾在牆上畫下自己的感受,是一個在安排上也非常細緻地拉近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距離的演出。

《看見看不見的II—依地創作》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17/09/16 19:30
地點|板橋435藝⽂特區戶外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周書毅的作品總是在觀察常人所忽視的城市邊緣與殘影,也因此我們能從中正視這些飄逸在空氣中的棉絮與灰燼。與其說他作為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駐地藝術家,積極嘗試地以高雄為中心對外發信,並發表《波麗露在高雄》與《我》等作品,不如說他是在捕捉抹去地理中心後的人與(他)人與記憶,試圖拋出鮮有的對話空間與聲音,如詩人般抽象,但卻也如荷馬般務實地移動與傳唱。
5月
16
2024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