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咪暨六十年代致敬《阿隆的苦戀歌》
4月
09
2012
阿隆的苦戀歌(海山戲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4次瀏覽
紀慧玲

《阿隆的苦戀歌》打的是「復古新娛樂,台灣歌舞劇」副標,創作底蘊則是借鏡民國五十至七十年代流行台灣鄉鎮戲院舞台的藝霞歌舞團風格,企圖「用過去的流行娛樂包裝脫胎成現代的娛樂表演」。

希冀「它是過去,也是現代」,《阿隆的苦戀歌》的確充滿著濃濃復古風。但看一出場扮演乞食的藝霞天王小咪一身「犀利哥」頹廢派華服,儼然藝霞再現,飾演反派小生的黃雅蓉及其跟班「黑狗」一身金光閃閃與高帽,儼然鳳飛飛的中性丰采,群舞忽而現代、忽而芭蕾,模倣康康舞,外加爵士、曼波,音樂則大量填入五十、六十年代改編日本演歌的台語歌,再填上新詞,劇情則常見於早期連續劇、電影或美國卓別林電影典型:一位盲女意外失明復重見的故事,施恩的人既是當年害她失明的仇人,也是重見光明因愛釋懷並圓滿結局的苦戀人「阿隆」。

如此這般,《阿隆的苦戀歌》首先印入眼廉及被捕捉到的創作符號,大柢全是復古元素。仿藝霞的創作風格,刻意填入大量歌舞,劇情走到關鍵詞:譬如出現攸關身世、委曲、計謀、壓力、轉折的台詞,幾無例外地,就帶入歌舞。歌舞在劇中已非點綴或伴舞之類的副元素,而是渲染劇情的重要手段。更讓人拍案叫好的是舊曲安新詞的作法,明明似曾相識的旋律,重寫以與劇情相符的歌詞,帶著敘事意義的歌詞因此在功能與質性上,與歌仔戲「活戲」的即興編詞類近,令人聯想起「滾腹內」的創作趣味。

但如果僅僅是套用藝霞風格,以《阿隆的苦戀歌》的製作規模,則大概也只是小巫見大巫,其情可憫,懷舊而已。但創作群雄心壯志不只此,上半場載歌載舞的程式一再套用,新觀眾漸覺察「步數」而難免擔憂之後,下半場創意迭然而生,這主要表現於編劇與導演手法上。相較上半場的線性敘述,下半場運用了多次意識流的插入敘述,在阿隆與盲女秀梅欲語還休的羞澀情愫中,在秀梅幻想重見光明的夢幻中,在阿隆躲開秀梅黯然離去的背影中,導演運用了重疊畫面、白雪公主般夢幻歌舞、主題曲淡出淡入聯繫氛圍的手法,讓劇情逸生了畫外音,停頓為一段段有意識的歌舞。如果再加上玩鈔票的舞蹈、雞湯大騙局的舞蹈、牽繫劇情最重要的信物「手巾仔」的伏筆,這些元素與手法就不僅是早年藝霞橋段式的歌舞劇稍嫌單薄的劇情可堪比擬,而大有青出於藍的肯定價值。編劇也不忘耍玩「疏離」,讓演員跳出角色自報家門,讓小咪與觀眾互動。顯然地,在舊風格基礎上,創作群以現代意識去推進演出節奏並加入更多表演手法,讓這齣藝霞風的歌舞劇不只仿古,更多的展現了舊瓶新酒的創作活力。

此外,標誌著「唯美浪漫全女班美學觀點」,大柢也是新術語包裝舊風格。不必強調全女班的性別色彩,小咪以降所有演員精彩賣力演出已夠保證。飾演盲女的邱秋惠尤令人眼睛為一亮,磁實嗓音演唱演歌風的歌曲韻味特出,款款身段更是細微入戲。

六十年代的台灣,是本土庶民文化被高度壓抑困頓的年代,流轉於戲院、歌廳的歌舞劇,摻和著拷貝的日本記憶、失根的台語情境、挪借的西洋文化,還得時不時向國語文化致敬,只消看舊影片裡小咪演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唱著《包青天》的主題曲,霞女們熱情高歌高凌風成名曲《野菊花》,亮出大腿高踢康康,如此多元斑雜,豈有主體可言?然也就在主體的被否定過程,在中央極權切割的外圍場域,新的主體反轉孕育,不僅是海納百川的量的意義,更是混同、再造、挪借、變形的質的意義,從而,如今被詡為多元的後殖民台灣文化,自六十年代以降,滲入了我們的文化細胞,形塑了我們的文化樣態。

《阿隆的苦戀歌》於是不僅是向藝霞天王小咪致敬而已,它讓我們想起台灣文化曾走過的坎坷路,在工農台灣邁入工商台灣的劇烈變動中,曾有的六十年代的文化造像。

《阿隆的苦戀歌》

演出|海山戲館
時間|2012/04/06 19:0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此次的改編無論在劇情安排或舞台表演上都並非盡善盡美。但是,豐富的劇情轉折、舞台畫面的充分運用與燈光的配合,讓初次觀看戲曲的觀眾更容易接受。當家小生孫翠鳳則承擔了戲曲的傳統表演形式,讓老戲迷們有充分的觀戲享受。整場表演下來觀眾的掌聲、歡呼聲和叫好聲從未間斷,足見此戲在娛樂性方面的傑出表現、觀眾對於此戲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5月
15
2024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