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的舞踏《蛹之三:蟬蛻》
6月
25
2015
蛹(許生翰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6次瀏覽
羅倩(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唧唧,下一秒便決定耗盡生命的能量。牠自蛻變以後便無時地歡愉,直到墜地,留下舊衣。在木槿花上。」《蛹》/〈蟬蛻〉

1990年出生的許生翰,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五年前開始接觸源於日本二戰後生成的舞蹈形式:暗黑舞踏(Butoh)[1],曾赴日本,向大野慶人及山海塾舞者禪丸學習舞踏,大野慶人的父親為舞踏宗師大野一雄(Kazuo Ohno,1906-2010),大野一雄認為舞踏的表演旨在呈現「靈魂的形式」[2]。

由於第一次看舞踏演出,事先閱讀了舞踏的資料與影音,塗白的裝扮、猙獰的表情與怪異的肢體、暗黑與爆發性的表演,是預先在腦中形成的概念。而許生翰的舞踏,沒有舞踏創始者土方巽(Hijikata Tatsumi,1929~1986)的異色、黑暗與恐懼,更多是大野一雄的關於愛與歡愉的理念,以及第二代舞踏山海塾那全然進入狀態的優美姿態,但在許生翰作品中呈現得更為緩慢。

進場後,觀眾被引領到地下室,幾排席地而坐的位子,約可容納二十幾人,前方就是舞者表演的空間。下樓時,許生翰已坐在樓梯的轉角下,裸身背對者觀眾。簡單的場佈,天花板上的幾盞燈光,右方梁柱旁擺放一盞桌上型檯燈,此外空無一物。地下室的空間讓人感覺到些許幽暗,台灣老式民宅常見的地磚,帶有常年累積污漬,赤腳踩過可以感受到地上的塵埃,沒有特別整理過的場所。

白色如蛋糕波浪的長裙,手上掛著打了寬鬆結的白色布巾,帶著厚重如西瓜皮般的黑色假髮,如蜘蛛移動般纖細的手指,微微的張(顫)動,像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瘦弱纖細的舞者,用舞踏特有的表演形式「蟹腳」[3],緊繃的肢體呈現怪異的結構,以一種極為緩慢的方式展現,表演時化身為Tully,據舞者口述,是三年前漸漸形成的人格,在舞踏中使他進入另一種狀態。Tully的妝,臉上塗的比全身都還白,在眼瞼下方畫了從鼻梁側翼一纖細如竹葉般的紅線,塗白的嘴脣只在中央點綴紅色顏料,Tully並沒有給人幽暗恐怖的感受,整齣舞踏表現了蟬作為一生命之單純的喜悅,與殼的交纏與掙脫如同一種更直觀的視覺感受(和白色手巾的互動),蛻殼剎那,褪去了長裙同時悄然墜地(Tully以一種緩慢迎向地面的瞬間撞擊,悄然的聽見肉體碰撞地磚的聲響),感受到難以言喻的生命經驗,倒地後接著一連串難以站立、起身的狀態,如同新生兒那般脆弱搖曳的雙腿,以單一關節作為試圖支撐整個身體的練習,一再的倒地、重新嘗試,感受到蟬展翅的渴望,爾後迎來雙手輕拍作為蟬鼓動雙翅的喜悅,那咧嘴張滿口的笑容,在灰暗的燈光下因為白妝與紅妝的點綴感覺更為奇異,慢慢的那捲曲翻動著的肢體,身體磨擦地板的細微聲感,在歡愉之後快速跌入死亡。

在近距離的觀看下,舞者塗著淺淺白粉的肉體上,清晰可見佈滿的細緻汗水,舞踏的形式改變了慣常的身體使用,拆解身體並重新展現出另一種身體語言,看似緩慢怪異的舞踏,呈現的不只是舞踏特有的肢體動作,更是身體與心靈的投入所產出的肉體語彙。初次觀看舞踏,一時無法適應表演的節奏,無法全然專注,又或許是許生翰所說的:「這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種觀看(察),沒有高潮,而是平順講完蟬的狀態,」一種靜觀生命的凝視,所呈現出的平淡感。唯一感覺突兀的是蟬蛻後由傳來的西洋音樂,當下無法感受到與蟬和生命的連結,亦無法體會音樂和創作(舞踏者)之間的關係,而感到困惑。

許生翰在舞踏結束後的對談中提及了在日本森林散步時和落下的蟬相遇的瞬間,生命瞬間隕落的同時、還有無數的蟲鳴聲此起彼落的唱著,試圖透過微觀蟬蛻後短暫的生命,邀請觀者在一場舞踏的時間中靜下來感受轉瞬即逝的每一當刻,他並不試圖給出生命的意義與演出的目的性,面對生命持續的消失與誕生,他試圖展現過程,並不給任何解釋,將話語權留給生命(蟬)和舞踏(的身體/形式)。

註釋

1、日本舞踏和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Tanz theater)及美國的後現代舞蹈(Postmodern dance)為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2、撰述:球球;校訂:林于竝,〈黃蝶南天《幽靈馬戲團》: 日本舞踏的起源與發展〉,網站資料:http://asiabaroque2009.blogspot.tw/2009/12/blog-post.html,檢索日期:2015/6/21。

3、「蟹腳」的原文為「蟹股」,是指下腰屈膝、雙腳半蹲有如螃蟹般彎曲的姿態,這個姿態是舞踏最為重要的基本身型。林于竝,〈「舞踏」在台灣的可能性—秦Kanoko在台灣的舞踏活動〉,《眾聲喧譁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頁110之注釋。

《蛹之三:蟬蛻》

演出|許生翰
時間|2015/06/20 19:30
地點|台南市1982 Life Hous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