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體滑移的文本朗讀中差擬台文映像《葫蘆巷春夢》
12月
30
2014
葫蘆巷春夢(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3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葫蘆巷春夢》原是葉石濤的一部短篇小說,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以這篇小說所描寫的日治時期台南祀典武廟旁葫蘆巷一帶的民俗風情為本,融合台灣民間當時流行的北管【竹枝詞】等音樂元素與舞者的肢體演繹而編成一段舞劇,原為《春痕秋夢錄》,獲得相當大的成功,亦可看做是《葫蘆巷春夢》劇場版的第一個版本。此次製作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選進葉石濤的另一則短篇《天上聖母的祭典》,並插進一個演員飾演葉石濤本人,由他在劇中以回憶自述的方式現身說法。

由於葉石濤係日治時代台灣文學家中比較後輩者,生於1925年,而一直到2008年才辭世,所以這樣的安排讓本劇在跨越日治時期到廿一世紀的時代感非常有說服力;尤其是《葫蘆巷春夢》(小說)中所反映的葉老在善感的青年時期眼中旖旎多彩的府城風情與《天上聖母的祭典》中囚犯在掙脫囚籠後立即面對茫然未知的人生未來路的情境反差,恰巧與在日治時期服膺浪漫主義文學理想的葉石濤在戰後卻因向台共辛添財購買大陸禁書而受牢獄之災,甚至在白色恐怖時代長期遭受就業歧視與迫害等人生境遇的鮮明對比符節相扣,顯見劇本的安排別有深意。

本劇回到台南公園北路日式建築的台南人戲花園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的舞者所演繹的時代之風是令人驚豔的,從日治時代的主流現代舞到台灣民間戲曲的身段,都非常有感染力。讓人不禁想到另一個領軍嚴謹的舞團總監莊國鑫,其旗下舞者在台上演出原住民的傳統樂舞均一板一眼,一絲不苟。舞者在本劇中扮演著無台詞的演員,但卻藉著許春香編舞及服裝設計上的巧思,讓全劇增加了許多張力與亮點。如日治時期代表無憂無慮的水手服女學生,在終戰後同樣的服裝加上罩住臉面的頭巾,即變成二二八事件中遭鐵鍊串起慘遭集體殺戮的青春生命,對戰後青年台灣慘遭斲傷的意象描寫,鮮明到令人心痛。在《葫蘆巷春夢》的橋段中,飾演鄰居酒女茉莉小姐的舞者薛育婷肢體半隱舞台隔牆場景之後不斷撩人,但導演陳慧勻在前景插入由郭勁紅所扮演的老年藝妲(或為茉莉小姐老年)蒼老淒涼的身段與聲音回應這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是劇中最美的一個片段,差可比擬陳明章在其作品《下午的一齣戲》中,將多重時間性蒙太奇在一段緩慢低迴的音樂裡般勾人心弦的美感。

這是一個結合舞劇與文學的跨界創作,在舞劇的範圍內,許春香的編導功力令本作在很多細節上都光彩奪目,足以讓人回味再三;但在不同劇種與藝術類別的主體之間的跨接與流動轉換間,導演陳慧勻的處理就有得有失。讓葉石濤以本人的角色穿插其間,本應很有說服力,但演員台語生疏,錯字百出,令人驚覺本應是本劇美感底蘊的台語文在導演所屬的世代是否早已淪為他者(autrui)。讓在這場跨界中本應最能綻放光芒的主體台灣文學,反而馬上異化成為衰弱空洞的符號,只剩餘被朗讀、被引用的功能,而失卻最主要的感染能量。

如此,一齣以葉石濤之名,本應旨在演繹台語文之美及其時代氛圍的作品,卻也藉著該作品宣判該主體的危機,不亦怪哉?

《葫蘆巷春夢》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4/12/28 14: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舞劇以葉老的小說出發,簡略記錄了葉老一生,以及從他身上所輻射出的時代和歷史,平淡如日常生活,然卻觸動人心。唯一不足之處,是對於葉老作品的傳達,似乎少了一些。(劉天涯)
1月
05
2015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