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彼此間的那一釐米——《霧中.凝視》
9月
24
2022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7次瀏覽

「人如何與越來越真實的虛擬世界、不斷更新的科技共處。有什麼是我們(人)必須要緊緊擁抱的,有什麼地方是我們已經跟不上了的。」【1】周東彥對於數位與影像間的摸索,以劇場系列作品《空的記憶》為始,不時緊扣在現代社會中的科技記憶轉變,並同時在轉變中進行觀察且予以叩問。即使Z世代之後的人們,逐漸能透過科技拉近距離,但科技冷漠的溫度從來沒有與我們客氣,故周東彥所描述的那一段「距離」究竟代表了什麼意思?筆者認為,「人」的參與或許始終是他在勤求不止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素材之一。

《霧中.凝視》(以下簡稱《霧》)曾被周東彥形容為「無愛之愛」,但本質上其實更接近一抹被親密感所包圍的氤氳孤獨。在煙機與影像所吐露的霧氣裡,「男」以言說的同性議題看似神秘露骨,可被抽離出來的特定角色,卻隱匿地像是陳奕迅《孤獨患者》一曲中所描述的男子,其靈魂之窗不斷輸出的強烈孤獨感,最後透過符號、影像以及演員身體的呼應,在緩慢追光的過程中,終於得到釋放。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而此次《霧》的發表,周東彥更展現了科技跨域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就是藉由一連串細膩的劇場調度與整合,讓科技與表演藝術間的連結得以昇華,並讓參與者能夠更加專注地凝視。其一層一層剝開禁忌的伊甸園背後卻毫無批判,同時創造出另一處輾轉物哀、幽玄與侘寂三種美感之深淵。


回歸到劇場的科技餘韻

《霧》的演出內容一共有兩個階段,其一為排練室中迷宮式的實境探索,其二為固定座位上的虛擬影像。在完成配置VR眼鏡的儀式後,即使肉體與靈魂都還停留在原位,但某個程度上與現實世界的隔絕,加上過曝的光線變化,仍舊改變了參與者五感的靈敏度,陷入影像藝術特有的色彩美學當中。

「眼睛」與「立方體」作為符號,牽連著結構極其複雜的隱喻與對應,譬如演員將迷宮路徑上的眼睛貼紙,貼到觀眾的VR眼鏡之上,「深淵的凝視」頓時從他者回歸到了第一人稱,而當演員在節目後半段裡脫下觀眾的VR眼鏡後,誰看誰,又是誰去迴避誰的眼神,在被形塑為立方體的狹小迷宮裡,其實「他者」的凝視從來就未曾消逝。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然而凝視作為一個重要的動作素材,在《霧》中帶有相當深厚的戲劇成份,卻沒有冗長的戲劇內容;事實上,比起探索迷宮帶來的混亂感、VR中顛沛痴狂的狂歡性愛畫面所帶來之震撼,藉由音響作為傳達媒介的戲劇對白交流,反倒顯得薄弱許多。因此筆者在後期接收到大量資訊洗刷過後,留下的印象恰如黃粱一夢,只依稀記得自己在短暫的時間軸裡,不斷地被切換凝視的座位,且在凝視的過程當中,發覺自己也是深陷三溫暖中的成員之一。

在這些距離觀眾僅有一釐米的事件裡,我們總還能發現有一位派對中貌似清醒的男子在監視著、穿透著我們,並隨著監視者的角色更換,我們的凝視鏡頭也從密室的四周,逐漸變換到全知的鳥瞰視角,直至狂歡的能量與速度被烘托到最巔峰後,「演員」們結束派對,抬頭看向高處的我們,三溫暖的房間像禮物盒一樣朝四周攤開,演員們曲終人散,所有人消逝在原本是劇場空間的黑暗當中。這樣畫面的衝擊,進而引發筆者心中對於無愛之愛的孤獨感,而這似乎也就是認識了事物消散後的物哀與跳脫;延伸至薄明的黑畫面,如陷幽考微玄之深淵,讓人獲得思考與沉澱的空間。同時,這些簡易的舞台佈置,將一切密集卻無台詞鋪成之繁複動作濃縮至「眼睛」(凝視)與「立方體」兩個素材裡,不恆常、不完美的內在顯現,也頓時化作了一種無意識的侘寂。


霧中.凝視(狠劇場提供/攝影劉千鈺)


近未來的成本與代價

筆者猜想此次《霧》的完成,創作團隊在技術與藝術之間的拿捏,或許都是以不斐的成本在進行探險,尤其是從《霧》的準備儀式中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以科技影像為名的劇場,雖未必要動用到藍盒子或是大劇院般的大型舞台,但其工作人員的配置,幾乎是與現場觀眾的人數呈1:1的比例,同時現場所需要的網路需求、硬體設備與前置作業等等,若將其描述為「與呈現內容進行等價交換所不可避免的消耗」,那麼《霧》VR規格的厚實與一般線上劇場的三機即時錄影相比,後者便理所當然地望塵莫及。

但一部作品的密度,絕非單純的量與質就可以輕易計算,如果我們能回顧到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在2021年台北藝術節發表的《少女練習》,或許就可以理解其藉由聽覺開啟的想像空間,同樣不遜於錄像的效果,甚至更加超前。在這次參與《霧》的經驗裡,筆者似乎可以想像到許久之後的將來,VR確實有可能會像是智慧型手機一般,成為線上劇場的其中一個窗口也說不定,然而人與藝術精神間的那一釐米是否得以拉近,創作者能夠給予的技術以及力度,必然也會是我們要持續面對的挑戰與艱辛。


註釋:

  1. 參照周東彥(2020),〈虛擬親密〉,狠劇場官方網站。https://www.vmstudio.tw/virtual-intimacy

《霧中.凝視》

演出|狠劇場
時間|2022/09/09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7樓大型排練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