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與極限運動的新感官體驗《秋收—夜祭》及「2019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
1月
02
2020
秋收─夜祭(十鼓擊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5次瀏覽

黃微芬(一般社會人士)


黑夜中,觀眾們每人手持著火把,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從餐廳一路沿著舊時糖廠內的鐵道,穿過倉庫,轉入條狀框架構成的矩形長廊,廊道邊壟起的土丘,就是「甜蜜之丘」了。

十鼓擊樂團在其所策畫的「2019年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中的表演節目《秋收—夜祭》,便於「甜蜜之丘」前的齒輪舞台展開。此時,鼓者們已在台上定位,不疾不徐地輕輕敲著鼓,不時伴隨著「噹」一聲的罄音,以反覆而和緩的節奏進行著。這是十鼓擊樂團特別設計的開演儀式,為的是配合首度在齒輪舞台的不插電演出,於是原本的舞台燈光改由熊熊的火盆取代,讓夜晚的園區多了一股神秘感,像是一場部落的夜祭,以鼓聲開場,而觀眾們也像是被鼓聲召喚似的,拿著火把,一路走了百來公尺長的距離,齊赴這幽幽之地;然後,放下火把,隨意找個坡地坐下,聆聽這夜晚的聲音,靜待節目登場。

接下來的曲目,十鼓擊樂團亦特意挑選了歷年來的代表作,再加以重新設計、編排,尤其是對氣氛的營造,更可看出其用心。舉例來說,〈點將令〉這首以民間八家將陣頭為題材的創作曲,刻意將舞台延伸到齒輪舞台旁的糖蜜槽,由站在槽頂的鼓者搖動串鈴,揭開序幕,鈴聲隨著風的飄盪,彷彿來自天際,為將爺的出場鋪陳出極好的氣氛,亦凸顯出十鼓擊樂團想要呈現的環境劇場效果。其他幾首在水舞台的演出,讓跳躍的火光倒映於水面,亦頗讓人驚喜;意想不到的是,糖蜜槽下方這灣淺水,竟能幻化出如此動人的視覺效果。

秋收─夜祭(十鼓擊樂團提供)

台灣各地的糖廠,隨著糖業的沒落,多半拆除,成了閒置廢墟,而十鼓擊樂團以表演團體之姿進駐仁德糖廠,打造以鼓樂為主題的文創園區,將工業遺產變身為藝文展演空間,包括在製糖工場五重壓榨機上搭建的「夢糖劇場」,以及利用壓榨室透平機的巨大齒輪改造成的戶外舞台,都是極具特色的表演場地。多年來,十鼓擊樂團在仁糖這塊基地上,專注於表演藝術領域的開拓及耕耘,始終充滿拚勁,除了2004年發展迄今、最早打響在農曆春節演出的「鼓樂節」之外,陸續又有夏日音樂節、跨年音樂會、囪擊音樂祭的推出,表演內容已跨出「鼓樂」的範疇,朝多元藝術形式的發展。

而在2019年深秋,十鼓擊樂團又有驚人之舉,將園區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極限運動及設施,與表演藝術結合,推出「十鼓秋季極限藝術節」來挑戰人們的欣賞體驗。於是,在表演中,赫然可見有人如飛鼠般,自四層樓高的糖蜜罐滑翔而下,降落在觀眾與舞台之間,亦可瞥見有人自舞台後方七層樓高的製糖工場高台,如自由落體般地一躍而下,引人驚聲尖叫。

當然,要將極限運動/設施與表演藝術這兩種完全不同領域的娛樂混搭在一起,必然有一定困難度,特別是像十鼓擊樂團這類侷限於特定舞台的音樂性質演出,要如何讓觀眾在凝神觀看舞台表演的同時,又能夠巧妙地「介入」極限運動,而不覺得受到干擾,更顯其挑戰性。因此,這回在秋季極限藝術節的演出,也非全然完美;但無論如何,十鼓擊樂團所設計的「極限藝術節」在全台各縣市諸多表演藝術活動中,獨樹一格,若能深耕,未嘗不是為台灣的表演藝術開創了新領域。

《秋收—夜祭》

演出|十鼓擊樂團
時間|2019/11/22 19:00
地點|台南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