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成為形式《肥皂歌劇》
10月
12
2012
肥皂歌劇(關渡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8次瀏覽
林乃文

雖然叫《肥皂歌劇》但其中無人演唱,嚴格說起來是肥皂泡沫的舞劇。法文原名”Soapéra”含「肥皂劇」的雙重隱喻,是女編舞家瑪希德‧墨尼爾(Mathilde Monnier)和視覺藝術家多明尼克‧費格瑞拉(Dominique Figarella)的跨領域作品,別出心裁的組合,實驗著新的肢體語彙和視覺意象。

一開始舞台上只有物質。黑色背景中一枚白色巨蛋或乳房般的泡沫團塊,盈盈欲溢,靜靜傳達純粹的視覺衝擊。漸漸從泡沫中「誕生」出舞者,一、二、三、四,各著不同色雨衣,動作悠緩細微,彷彿泡沫也有生命似地,小心諦聽其動態而決定行動,並非以強勢的舞蹈線條及意志切割泡沫。由於泡沫是軟的,像浮動雕塑不斷改變形狀、體積、以及運動方向、速度;時如噴泉、時如飛絮、時如奔浪、時如雪白桌布。無固形物件,靈動自由的肢體和不斷變化的空間,造成一種永恆變化的無常。

這應是創作者刻意造成的不確定狀態,讓新形式的探索,保持規則彈性和開放。肢體的微妙處在於與泡沫之間,時而主動、時而被動的互動關係;速度互相呼應;質地時而溫柔時而暴力。當舞者聯手抬起一片平板推起泡沫,瞬間勢力萬鈞,人沒入牆面,泡沫飛濺如星,在關鍵時刻顯得張力十足。

這種形式實驗意圖明顯的創作,未必有明確內容,或者根本不需要主題?過往形式為內容服務的藝術觀,形式是內容「再現」的手段和工具,即使跨領域創作----通常指的是跨形式領域,不過集合各形式為一共同內容服務,與華格納「總體劇場」所差不大。但是,當今許多新媒體前衛作品使上述藝術觀顯得無足輕重起來,形式本身即對象,若將物質視為符徵,物質本身亦是符指,如符號學家羅蘭.巴特所說:非以記號描述意圖,而是「一個記號與一種意圖的交遇」,當我們觀看這類作品時,似乎也不再要求它們「表現」某種人文意念,而在形式物質是否構成詩意美學。

這令我聯想到一週前同在北藝大,舞蹈空間舞團推出的《世界末日這天,你會愛誰?》,由江元浩的自控、遙控科技裝置,加上董怡芬、鄭伊雯編舞的跨領域創作。儘管設定主題為愛、末日、環境、家、世界、人性與科技的對話…….等越解釋越模糊的內容,其實只是讓科技物質與人體共舞的一個藉口,觀賞作品的當下完全可以遺忘。而不願捨棄的意圖,反削弱物質形式的獨立性。

不知這是否意味在藝術在尋求新形式的過程,人的意圖必須屈服於物質的意圖之下?然物質也是人的創造物,同樣地人也是它們的解讀者。當我們駛入一新的領域,或許觀看者和實驗者必須同樣保持開放的懷疑態度,如同《肥皂歌劇》中人體與肥皂泡泡幻象無常的交手,至於旅程航向世界末日還是美麗新世界?我們不妨樂觀以待,因為不管如何,它勢必繼續演進。

《肥皂歌劇》

演出|瑪希德.墨尼爾 法國蒙彼利埃編舞中心
時間|2012/10/06 16:3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在我們看的更仔細的泡沫銀河系或是乳房象徵女性的聯想中慢慢孕育出來,他們的身體被這些世界代表「已知」的泡沫包覆,全身閃爍,生命驛動很自然卻也很無從選擇的需要存在,並且必須懂得如何玩遊戲。(徐宇霆)
10月
08
2012
就傳統舞蹈觀念來看,這個法國新舞蹈運動老將的作品,舞蹈成分實在很少,但就美術作品來說,這個類行為藝術的表演,卻充滿了身體。編舞家墨尼爾的作品,內容從文學到音樂、從心理學、哲學到社會學、從古典、流行到前衛、從繪畫到裝置藝術…。如果人類的身體,原來包涵了這些豐富領域,那麼舞蹈為什麼不去探討,不去結合這些領域,而只把自己封閉在「舞蹈」的舊觀念裡呢?(謝東寧)
10月
08
2012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