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簡與極限之間《半醒》
3月
27
2023
半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4次瀏覽

文 李紹庭(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

空蕩蕩而毫無遮蔽的舞台上,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自左舞台緩緩步入綠光幽幽的曠野,高舉的雙手彷彿正引領我們跨越夢境與現實的邊緣。

一小時的獨舞中,編舞暨舞者的他沒有其他夥伴,只有一盞追光燈奮力追趕其身影。光圈中全然的孤獨與閉鎖令人聯想起疫情隔離時的感受,可以想見當舞者只剩下一方天地,舞蹈與表演便成了極簡的事。過度的燈光、佈景與華服已非必要,連音樂也只剩呢喃般的口哨──夏瑪茲展現的是一段私密而赤裸的獨處時光。

然而這段獨舞並不孤獨。隔離關不住夏瑪茲舞動的靈魂,更何況是第四面牆──他一而再再而三走下舞台,嘗試與觀眾互動。有時他一躍而下,侵入觀眾席使邊界陷入模糊;有時他化身指揮家,以手勢帶動口哨的交響樂;有時他拉起觀眾的手,邀人與其浪漫共舞。夏瑪茲的夢雖然私密,卻又與外界緊緊相連。觀眾不知不覺共享了他的潛意識,體驗他如纏絲般細密而難解的一連串幻想。過度努力想要跟上他的思緒似乎反而令人疲乏,觀看久了筆者陷入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決定以更加放鬆的姿態享受演出。他的作品令人想起意識流小說和佛洛依德心理學中的「自由聯想」:一切舞蹈都根據他腦中隨機響起的口哨旋律而有機地更換,而動作亦影響聲音,此番交互作用之下,他在不斷更迭的片段中短暫停留,看不出特別的敘事邏輯,而是帶來一張張幻燈片般的浮動印象。

這樣的演出在台灣也許是大膽的,它可能使人陷入真正的睡眠,也可能引起深刻的共鳴。此舞作的開放性與對話性,得以讓每位觀眾因為各自的獨特性而在不同段落受到啟發。以筆者而言,聽聞《魔笛》等古典樂曲時,筆者心中並未產生太多共鳴,但當調皮的《頑皮豹》或Billie Eilish現身時,筆者卻立即回神,並為舞者對家喻戶曉的樂曲的獨特詮釋感到驚奇。換句話說,這是一支需要緣分的舞作,它考驗觀眾的文化程度、音樂喜好、個性與形式接受度,而這一切都攸關記憶。這種強烈的開放性必定導致一種有趣的隨機性,正如此場台北觀眾並未熱情以口哨聲與夏瑪茲相合,我們興許可以想像此舞在不同地方演出都會是不同的效果。

由於此舞作太過「個人」,我們幾乎難以輕易定義其優劣。但無法否定的是,夏瑪茲對於身體作為聲腔的應用堪稱一絕,例如一系列類似京劇「十三響」的動作,將肉體的拍擊玩到極致,令人不覺叫好。筆者更無法忘卻他倒立用腳「拍手」的畫面,見他用腳掌的拍擊打出細緻的節拍,便可以想像他在編舞時如何將每一個動作發展到極限,並鑽研出趣味。我們興許可以說夏瑪茲孩子氣十足,也可以說他正用最純粹的身體,在侷限中闖出最大的自由空間。

演出結束後,走下觀眾席,人人的臉上都殘留著意猶未盡。有人睡著片刻,卻又在一陣聲響中驚醒。觀眾夢中的潛意識與現實的意識交替出現,並摻入舞者的世界,擴大為一個無限擴張的夢的網絡。時至今日筆者依舊說不出喜好,只感覺在一些特別的片段與夏瑪茲的口哨聲泛起了共鳴,至今難忘。

《半醒》

演出|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
時間|2023/03/14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繁盛多變的當代舞蹈裏,《半醒》多少讓人想到身心學(Somatics)對現代舞蹈的深遠影響,但Boris跳脫教學方法論的規制,更加個人化,自發性,並全然導入他個人對自身的舞蹈探索。口哨,猶如他的舞蹈「定心咒」⋯⋯
4月
06
2023
對夏瑪茲來說,疫情下的生活,日常彷彿是無法真正清醒的夢境。在家防疫、無事可做的編舞家,面對大量獨處的時光,只能把兩百位舞者的舞蹈創作計畫,編排在獨自一人的自己身上。
4月
06
2023
舞題中的「一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而是台上十八名舞者秒秒繁衍創造出來的「眾多」姿態的集合。「姿態」指的是由慾望、情況、背景、技巧所激發的動作(註)。在不重複動作的前題下,展現「姿態」的即生即滅。但,動作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去計算「一個」動作呢?
3月
24
2023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