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不復回《世紀雙經典—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大合唱》
5月
21
2015
世紀雙經典—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大合唱(長榮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5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今年(2015)適逢中華民族抗日70周年,特別聯合兩岸優秀音樂家與樂團共同在台北上演《世紀雙經典》音樂會—《黃河鋼琴協奏曲》與《黃河大合唱》,同場音樂會還有一首世界首演的作品,由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劉湲譜寫的交響序曲《5.12》,為紀念汶川大地震而做,而音樂會最為人樂道的除了這是近年來兩岸最盛大的一次「黃河音樂會」外,更邀請到《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改編者及首演鋼琴家殷承宗親自來台,偕指揮陳正哲與長榮交響樂團連袂演出,本來殷承宗親自訪台應是樂界大事,但當晚音樂會筆者親自聆聽殷承宗的演出,心中卻無限感慨,筆者認為這次在台北的演出有許多缺失,他之於此曲有著權威般的定位,但這次卻未臻完美,甚是可惜。

冼星海於1939年所譜寫的《黃河大合唱》,其音樂主要歌頌的是抗日的決心與中華民族的英雄氣魄,1968~1969年由殷承宗與多位中國音樂家集體改編為鋼琴協奏曲,1970年由殷承宗首演。這首曲子有著非常鮮明的旋律,其和聲特色與曲調都是十分制式的風格,現在聽起來帶有點八股的學究味,但是這首曲子在中國名曲中絕對榜上有名,甚至現今CD通常都會同時收錄《黃河鋼琴協奏曲》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由此便可得之此曲的重要性。殷承宗可說是中國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知名的鋼琴大師,其對於中國樂曲改編與保存可說是頗有貢獻,其詮釋的眾多中國樂曲都是當今之選,其獨特內斂的韻味可說是其代名詞,但這次在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許多華彩的段落,包括三度上下行琶音,有錯音的問題,雖然從頭到尾用踏瓣掩蓋,但這樣卻使得樂句混濁,跳音、段音與長線條的旋律線之間的對比不見了。筆者聽過郎朗、李雲迪、居覲等人的錄音,各有特色,但技巧都非常好,音樂性也同時兼具,韻味十足,不只是殷承宗能夠彈,其他鋼琴家一樣可以,筆者聽過早期殷承宗的錄音,除了有精準的技巧外,情緒表達與張力絕對足以名列前茅,反觀這次在台北的演出,是因為練習不夠,還是黃金期已過,筆者無從得知。

當然鋼琴的聲音在音樂會中確實不是很明顯,其原因為被樂團完全的蓋過,長榮交響樂團在這場音樂會撐大樑,然而樂團沒有平衡,例如在鋼琴協奏曲第四樂章高潮處,鋼琴的主題是「保衛黃河」,同時融合了〈東方紅〉與〈國際歌〉,然而「保衛黃河」的主題由鋼琴彈出時,聲音卻完全的被樂團壓過,十分可惜。但雖然樂團的平衡待加強,然而若論及氣勢,卻是氣若山河,尤其在《黃河大合唱》中,更是氣象萬千,表現突出的段落像是第七、八樂章〈保衛黃河〉與〈怒吼吧,黃河〉,這兩個樂章樂團有著不錯的表現,雖然銅管的音色不夠圓潤飽滿,但是整體而論已算是相當稱職的演出了。然而氣勢俱全,另一面便是慢板樂段的鋪陳相對來說就顯得空洞,大起大落固然精彩,然而內斂的情緒或是發自內心去唱的線條,這可能是長榮交響樂團所欠缺的。

指揮陳正哲為澳大利亞籍華裔指揮,現為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兼特聘教授,這次來台指揮黃河音樂會親自帶此學院合唱團來台與台北愛樂合唱團共同演出,同時再加上蘇州工業園區愛樂合唱團,這些名字對於國內音樂人士而言可能十分新鮮。陳正哲的指揮特色為動作大氣,拍點明確,善於營造樂曲的磅礡氣勢,情感豐富,其實指揮對於慢板樂章也頗有豐富的表情,只是可能礙於樂團的表現而顯得情緒醞釀不足,例如第二樂章〈黃河頌〉,大提琴所唱的旋律便不夠凝聚,音樂便顯得鬆散,又或者木管(尤其長笛)的音色,更是可惜。

這次參與演唱的聲樂家與合唱團的表現平穩,合唱團方面較有瑕疵,咬字的不整齊(安可曲尤其明顯)以及音質與氣勢都仍有加強空間,但整體而言並無太大問題,惟令筆者感到困惑的是《黃河大合唱》第六樂章〈黃河怨〉,其音樂是女高音(角色定位為悲慘的婦人)所唱的獨白,其中有著非常強烈、哀怨與悲憤情緒,由最後兩句歌詞「你要替我把這筆債血債清還」便可略知此樂章的表情,但是當晚擔任演唱的女高音柯綠娃卻用漂亮的美聲詮釋,而且是誇張過分的美聲,柔音的使用讓筆者完全聽不懂歌詞,這樣的詮釋是否切合樂曲的表達?或許這是值得討論的。但不論如何,柯綠娃的演唱功力非常深厚,只是筆者認為在這樂章中的表達不當。

《黃河大合唱》另一靈魂人物便是朗誦,每個樂章開頭都由一段朗誦開啟,甚至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以朗誦配樂。然而當天擔任朗誦的徐濤卻是差強人意,翻閱節目冊,洋洋灑灑的學歷與資歷卻完全與音樂抑或表演藝術無關,並不是說定要音樂科系才能擔任此朗誦角色,若是能夠有深厚紮實的聲音或是台風便可勝任,但問題是論及徐濤咬字,不清不楚,ㄗㄘㄕ尤其嚴重,勝利變成ㄙㄥˋ力,這麼嚴重的錯誤竟然出現在朗誦者的身上,而論及聲音的表現力與情緒,完全不足,例如第一樂章一句「那麼,你聽吧」,聲音裡的穿透力與激情完全不見了,筆者好奇難道兩岸沒有其他朗誦的人才了嗎?不見得,因為在第三樂章朗誦吃重,所以「換角」由中國國家一級演員瞿弦和擔綱此重責大任,其表現就精彩亮眼,那為甚麼不讓瞿先生從頭到尾擔任朗誦角色呢?找一個完全沒有能力勝任的人擔任演唱,讓人感到不尊重專業,畢竟這是一場正式的音樂會。

另一令筆者感到困擾的,便是每個樂章的間隔過久,甚至還有等獨唱(奏)者出場,樂曲的一致性便被破壞,而演出中甚至有觀眾在樂章中間大聲發言,筆者初步研判聲音來自四樓觀眾席,而觀眾毫不掩飾的哈欠聲其實都是不尊重演出的行為。

5.12是值得兩岸人民共同緬懷的日子,汶川大地震的悲劇正好得以和兩首雙黃河

作品一樣,凸顯出中華民族不畏懼的動人情懷,就像殷承宗所言,音樂應超越政治,這場音樂會讓我們拋開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政治議題,丟開政治包袱,音樂裡頭兩岸人民的互相扶持以及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才是這場音樂會的寓意,盡管兩首黃河裡頭有著共產黨的〈東方紅〉與〈國際歌〉,但誠如殷承宗所言:「若抽離歌詞,東方紅不就是一首陜北民歌?」至今黃河仍在多個國家傳唱不休,其展現的便是音樂做為藝術的真諦,「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世紀雙經典—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大合唱》

演出|陳正哲、殷承宗、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15/05/1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