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框架的原創熱力來襲《斌.衝擊效應II──林瑞斌嗩吶獨奏會》
1月
23
2024
斌.衝擊效應II──林瑞斌嗩吶獨奏會(林瑞斌提供/攝影Snowdrift L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2次瀏覽

文 周緗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2023年末,在氣候趨寒的臺北,有一股創新超脫的熱潮來襲。《斌.衝擊效應II》以臺北市立國樂團嗩吶演奏家林瑞斌為主角展開,特邀青年演奏家刁鵬、作曲家徐瑋廷、歌手閻韋伶、瘋嗩樂團(Crazy Suona)、元樂團(Meta Band),並委創多首作品,為國家演奏廳的冬日午後注入跨界多元的青春活力。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接下來為委創曲目《醉八仙》,透過爵士編曲來更為生動地描繪傳說中八仙飲酒比試的場景;同樣是以鋼琴與嗩吶的編配,卻展現了與前曲極為不同的情緒,繚繞於耳的音樂活潑流動,帶動了現場氣氛。而第三首曲目承接住其熱度,安排了嗩吶之間的《Busking》,在曲中兩把嗩吶互相對峙,時而競技、時而合作,以高難度的吹奏技巧及高密度的配合默契,為在演奏廳中的觀眾營造了點綴在城市巷弄中的街頭藝術風貌。中場前,像是想調和觀眾逐漸高漲的情緒一般,林瑞斌藉由融入民歌《蘭花花》作為旋律動機發展的雙木管演奏曲《双木林》,與其師林子由得以透過管子柔和的音色以及對於同一樂器不同面向的詮釋視角,相輔相成地訴說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的情誼。

下半場由的管子四重奏作品《夢湖》作為開端,曲目意欲描繪位於新北市汐止區夢湖一處壯闊靜謐的自然生態,其中編有富旋律及節奏性的各聲部堆疊段落,以表現湖邊嬉戲的動物。只是總感覺管子這項樂器本身的聲響較為單薄,壯闊之意稍顯薄弱,是為可惜之處。


斌.衝擊效應II──林瑞斌嗩吶獨奏會(林瑞斌提供/攝影Snowdrift Li)

接下來林瑞斌與瘋嗩樂團一同合作,帶來了極具趣味的委創作品《太太不讓我喝酒》,整曲分為六個段落,使用鋼琴、爵士鼓、電貝斯、笙與傳統及加鍵嗩吶作為編曲配置,以融合爵士曲風呈現。起先就看見演出者們攜帶「酒瓶」上舞臺充當道具,除了器樂的聲響,更搭配燈光效果加入了些許戲劇的動作元素(日暮黃昏的下班時分、歡騰欣喜的酒館嬉鬧等),繪聲繪影地將飲酒作樂豁然嘻笑的氛圍融於空氣中,讓聽者如癡如醉。

最後的篇章是先由歌手閻韋伶將富有磁性的人聲作為器樂,與嗩吶及電貝斯一同融入在《林》之中,強烈的電子效果使得全場籠罩在音響所造成的共鳴內,這是鮮少能夠在演奏廳中遇見的特殊聽感。而壓軸曲目《Soul in Suona》的主題則是在於將靈魂樂富含情感的旋律線條與爵士的變化多端的節奏型態結合後,再交由嗩吶與搖滾樂團合作詮釋,目的是使其自身的特殊音色得以展現。

本次演奏會全數配器以小編制為主,前半場皆以爵士型態的編曲連結貫穿四首曲目,後半場似乎是以較為實驗性質的跨域作品呈現,包含融合爵士樂曲、人聲與電子樂器等,豐富的曲目配置加上舞臺燈光的設計運用,演出過程極為活潑生動。距離首度《斌.衝擊效應 I》已是七年前,林瑞斌作為第一位以跨界音樂型態舉辦個人音樂會的臺灣當代嗩吶演奏家,近年來不遺餘力地開拓嗩吶的演奏形式與範疇,並不斷汲取融合多元的養分,使得今日的《斌.衝擊效應II》更為熱力四射。

臺灣位於多元文化的集匯點,自由開放的環境除了賦予創作方極大的想像空間外,更為作品的呈現與詮釋帶來更多可能性。當今有愈來愈多團隊願意敞開胸襟嘗試新意,讓傳統舞臺沾染上各式各樣的色彩,相信未來更將迎來創演者大放異彩、百花齊放的時代。

《斌.衝擊效應II──林瑞斌嗩吶獨奏會》

演出|臺北市立國樂團
時間|2023/12/10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