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奇幻之旅《國姓之鬼》
3月
21
2023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3次瀏覽

文 李元皓(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鄭成功與臺灣的戲劇題材在歷史之流的演變中,一直具有多面向、多層次的現象。早在二十世紀之前,便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歷史演義傳統」,皇上沉迷酒色、番邦入侵與忠奸鬥爭等套路,如戲曲《江南記》、《鄭成功》,歌舞伎《國姓爺合戰》等;另一個面向為「俠義傳統」,俠客保護鄭家後代逃往臺灣,如戲曲《三俠劍》。不管哪一條脈絡,都因套用特定故事傳統,使得劇情嚴重脫離史實。二戰時期鄭成功題材順應時勢有了新的層次,日本電影《國姓爺合戰》(1940)將轉向現代國族主義,打跑荷蘭人的鄭成功,呼應了帝國號召的大東亞戰爭。無獨有偶,冷戰時期空軍大鵬平劇隊也有《取赤崁》,鄭成功再次打跑了荷蘭人,得到了寶島臺灣復興基地。他的故事與各種現代性相呼應,產生了更多版本。

另一方面,在民俗信仰中,鄭成功做為臺灣開發史上的領導者,成為區域俗文化的獨特記憶形式,例如「開山王」或「開臺聖王」,同時流傳各種受到神魔故事傳統影響的「靈應」。在傳說中鄭成功去過的地方遠比歷史記載來得多,而且如同神明巡境或儺戲,總是在兇獸食人的荒野之中,確立適宜人類居住的神聖結界,消滅結界之內的渾沌力量。由於「位列仙班」的時間較晚,鄭成功的法寶還有想必令其他神明欣羨不已的「龍碽大砲」,龍碽大砲接近「豐城劍氣」的變形,可以化為龍、藏於水中、應運出沒,反映了新武器大砲取得了寶劍等級的神性,相關傳說討論繁多,在此只是略舉一二,點出鄭成功題材的多元性。

此一多元性在《國姓之鬼》的運用下,豐富多趣,令人目不暇給。全劇從兩個清代伶人在沒有觀眾的開山王廟前、演出《鄭成功斬妖除魔》開始,隨著演出進行,劇情逐漸不受演員控制,戲裡的鳶妖吞吃扮演鄭成功的演員,另一個戲中角色龍碽隨之打敗鳶妖,救出演員。兩個演員發現自己陷入了時間與空間的奇幻循環,一者不斷重複演出《鄭成功斬妖除魔》,一者試圖逃離戲臺卻彷彿鬼打牆一般……兩人注定要回到開山王廟前。

劇情層層翻轉,空間先後變成了現代士林開臺聖王成功廟、傳藝中心表演廳的排戲;演員古翊汎、劉冠良感應並遭遇一連串奇幻現象,唐王、荷蘭傳教士的鬼魂接連出現,最後來到鄭成功的死亡與回溯,在兒時生長的日本九州海邊,他是一個依偎在母親身旁的孩童。全劇架構充滿張力,如同明清筆記小說的眾多「鬼點戲」、「伶人遇鬼」以及日本怪談「無耳芳一」,劇情的轉折可以有無限可能,下一幕如何展開,令人充滿期待。歷史背景、民俗傳說再加上現代流行的都市怪譚,諸如隧道公路鬼打牆、靈異地點及靈異體質等等,扣合具體的臺北城郊現實空間,使得多元的鄭成功現象,更增添了一層親切的現代肌理。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兩位演員的表演,整場演出密不透風,幾乎沒有喘氣的空間,隨著靈動的敘事、不斷切換表演模式與人物設定。《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從清代伶人到現代演員,則是寫實主義風格,冠良一圈一圈的「跑臺」(從臺上跑到臺下,跑進後臺再出來),描摹眾口流傳的「鬼打牆」,雖然傳神,看著實在太辛苦了;唐王的出場展現了秀場唱將模式,古翊汎渾身是「份兒」。觀眾一會兒喧嘩,一會兒無辜的被抓起來念稿,一會兒成為狂熱的唱將粉絲,滿場的激情很大一部份是演員調動出來的能量。

劇場如此熱鬧多趣,相形之下結尾反而力度稍弱。這恐怕與全劇情感線鋪陳不足有關,從鳶妖向龍碽陳述同類被滅的痛苦、傳教士的痛苦到鄭成功死亡的痛苦,都被劇情的明快翻轉與表演模式的切換沖淡了。這些痛苦力度沒有逐步累積起來,結尾鋪陳的情感要引起觀眾共感或許有點挑戰。此一問題可能源於全劇的基本設定,筆者想起1941年的美國電影《大國民》中,以「玫瑰花蕾」代表主角終其一生難忘失去的美好童年,對照九州海邊的孩童鄭成功,恰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大國民》完整描繪主角的生命軸線,使得片末童年的壓抑與剝奪引發觀者深刻的震撼;而《國姓之鬼》採取的民俗文化視野,使得鄭成功的生命敘事前後大幅擴張,前有巨鯨轉世,死後又成神。當生命不止於今生今世,童年的壓抑與剝奪便難以觸發該有的戲劇張力。此外,《大國民》中玫瑰花蕾首尾呼應、貫穿全片;而在《國姓之鬼》當中,鄭成功的童年回憶因缺乏鋪陳而顯得突如其來。在表演方面,處理真實鄭成功的死前片段,鄭成功由演員帶面具表現,死亡過程由旁白陳述,恰是全劇最為疏隔的片段,這疏隔感甚至延續到結尾,使全劇至此似有疲蔫之感,殊為可惜。

《國姓之鬼》在選題、導演手法與表演上都展現了令人驚艷的能力,巧妙結合民俗信仰材料與歷史人生真實,雖然有些微遺憾之處,但仍舊是一齣生命力蓬勃的好戲。由於鄭成功題材的多元性與臺灣的深遠淵源,本劇將不只是鄭成功題材的延續,亦期許能成為臺灣戲劇的新頁。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
3月
27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3月
17
2023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