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巫覡,等待果陀《國姓之鬼》
3月
17
2023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4次瀏覽

一踏入劇場,很難不被廟門狀的舞台造景上緣,藍色的方形符咒吸去焦點。這張五方鏡符上繪製了尺、剪刀、瓶和圓鏡,代表剪除不祥、合境平安。【1】在《國姓之鬼》破敗傾頹的廟埕場景裡,這張鏡符顯得特別完整、鄭重,甚至有些突兀。

《國姓之鬼》設計了一個「戲中戲中戲」的多層次敘事結構。前半段由古翊汎、劉冠良飾演的兩位野台戲子「老闆」和「辛勞」在山野間的一座延平郡王廟前,搬演鄭成功的事蹟。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鶯歌鳥妖與鄭成功的激辯和對質,以及辛勞言語間對父祖遭遇的怨懟不爽,皆是從原生居民的角度詰問鄭成功這個「外來者」之於臺灣島的定位。

到了作品中段,《國姓之鬼》打開第三層敘事,兩位演員跳脫劇中腳色、以演員本人的身分向觀眾講述排練過程中遇到的怪事。接著幻境開啟,演員立地降乩,化身與鄭成功實際於歷史記載中互動、對峙過的人物--南明隆武帝、鄭芝龍、荷籍牧師亨布魯克(Anthonius Hambroek, 1607-1661)等。逐步翻掘出鄭成功忠於國家、念及至親、卻又謀略殘忍的多重形象。

此時兩位演員猶若巫覡,他們不全然操演戲曲程式,而是靈活使用演員自身累積的表演功底和身段技巧。既回應了「戲中戲中戲」的設定(兩人是以「古翊汎」和「劉冠良」的身分扮演鄭成功和一班鬼魂,而非「老闆」和「辛勞」),同時也將《國姓之鬼》真正推入陰陽的間隙,成為又虛又實的降靈現場。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回到五方鏡符,它在廟宇中是用以劃分內外、阻擋外界的不淨污穢。剪刀朝下時剪除的是孤魂野鬼,至於如《國姓之鬼》使用一般,剪刀朝上的鏡符剪除的則是「野神」。而《國姓之鬼》的廟門佈景在全劇中旋轉了兩次,等同於結界的「內外」也翻轉了至少兩次。最終幻境破碎,留在台上的剩下腳色「老闆」和演員「劉冠良」,所有人如同《等待果陀》中的落魄老漢,在反覆重頭的舞台時間裡為真身不明的野神搬演傳奇,卻永遠到不了歷史的真實。

《國姓之鬼》猶如一場歷史神話的除魅,以多層次的搬演和敘事結構,剖開歷史解釋和鄉野傳奇對登神人物的賦權,並剪除過度美化的偉人形象。即便表演風格諧謔和鋪張,卻直面歷史發展的荒謬--無論是史籍或軼事都逃不過官民雙方的竄改和超譯,所謂歷史的真實或許從未存在。

作品落幕、燈光開啟的那刻,所有觀眾都未立即起身,等待良久才回過神來、走回現實。彷彿整個劇場都落進了《國姓之鬼》的逢魔時刻,無所遁逃。

註釋

1、本文有關五方鏡符的解釋依據,主要參照「保庇網」:〈牆上貼著剪刀!帶您認識五方鏡符〉。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
3月
27
2023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3月
21
2023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