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偶戲,鬼魅的還魂《混音理查三世》
10月
27
2021
混音理查三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7次瀏覽
余欣衡(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王嘉明導演的《混音理查三世》以偶戲般的表演策略、符號的搬弄拼貼,就語言、歷史與權力的關係進行一齣華麗的解構,不忘戲謔指涉台灣政治亂象。然而,在當代劇場及其觀眾早已熟捻後設解構的現在,「解構之後如何?」倒成了亟待處理的課題。

當代劇場的常規,是由同一位演員在場的身體及聲音,盡可能貼近呈現角色的言止及心聲,讓觀眾信以為真。全劇採用「身聲分離」的表演方式,聲演者及飾演者更非一對一的對應關係,時常是一人分飾數角,或眾聲同自一角。劇本從理查三世的視角出發,觀眾所看到的「理查三世」,卻只由帽子、大衣、手杖來表徵。其他「真人」演員,亦採用偶戲般誇張僵硬的身體動作,經錄像鏡頭放大更見其嘴唇開合與音節聲響的不同步。非同一性的形式,刻意露出展演痕跡,使得聲情並茂的演出不再是角色真心的保證,而是權術演技的無所不在。就連理查三世的邪惡篡位「自白」,也像是被他人填塞以構陷的虛假證詞。當真誠是演技的極致呈現,原著歷史劇所宣稱的真實性於焉動搖,暴露了語言、歷史與權力的輻輳交織。

取材自莎劇《理查三世》,《混》不啻是一次「翻譯西方」的嘗試。它拒絕忠於原著,大肆搬弄拼貼當代台灣俗民生活元素:刺客配備包括悠遊卡,貴族通訊傳Line貼圖,流行語連珠炮發,台語英語華語也來參一跤「混音」,不時戳中觀眾笑點或痛點。「島國數十年的玫瑰戰爭」既是指十五世紀英國皇室的內鬥,更指向台灣民主化後的政治現象:皇室裡缺乏求證的抹黑流言,呼應網絡假訊息高速流竄;理查三世登基所靠的話術,與選舉必備的動員話術如出一轍。將莎劇在地化的用心,一方面是抗拒服贗西方正典、肯定台灣主體性;在肯定同時,也質疑諷刺此所謂現代政治共同體,竟是前現代(原著時空背景)與後現代(《混》劇中呈現)的荒誕共冶一爐。

劇場空間的調度,攝像、直播與社群媒體的遣用,更帶出前台與後台、在場與不在場的辯證。整個國家戲劇院都成為劇場空間,刺客入場需經過門口的體溫測量、貴族同乘電梯而各懷鬼胎,後台讓人聯想起演員/角色不設防的、真摯的一面,但在攝像鏡頭追擊下,觀眾得見眾人的謀略和鬥爭不曾稍歇,後台不過是前台的延續。另外,劇場之所以區別於電影,演員與觀眾同處一室的肉身臨在至為關鍵;我們透過直播或錄影所見的演員,卻是一種鬼魅般的、僅有形影而無肉身的在場。若說在場(presence)牽涉藝術的再現體制(régime représentatif des arts),影像化的在場弔詭,則不再執著於模擬是否逼真,而和整齣劇破除真假區辨的諸多配置一致,指向「感性配享」(le partage du sensible)的可能——在舞台上,清潔婦戲謔政治局勢的閒談,和皇室成員的勾心鬥角輪流現身/聲,進入觀眾感知範圍。劇本有意挑戰高尚與卑賤之分,具有基進平等的美學政治潛力,但當劇場強調真實皆建構(連庶民言談也被配音所解構),我不禁懷疑一切不過是平等地虛無。

若角色都是言不由衷的傀儡,無論歷史敘述抑或政治舞台,都不過是語言/權力所牽纏擺佈的一場偶戲罷了。劇場的拆解與狂歡,是否導向歷史即狗屎(bullshit)的結論?我認為解構以外自有其他。劇末安排被理查三世謀害的鬼魂在其睡夢中復歸,眾身/聲迴響/盪著要他血債血償的咒詛。以他人之死為代價鑄就的皇位,終究在發狂中潰敗——對我來說,這並非等同善惡果報的道德訓誨,而是揭露「權力——歷史」交織裡的縫隙:如果生前受掌握權位的理查所誣陷的亡魂,能夠在他失勢時來攪局,我們似乎也有理由相信,死後的理查三世無法被亨利七世登位後的歷史敘述收編馴服,總是伺機回返,干擾現在。於此,英國皇室或當代台灣的歷史記憶,與其說是解構後的一無所信,更接近於藉由歷史的不住翻案、鬼魂的一再復歸,讓敘述和意義不再固定,而保有開放性與思辨空間。

當「混音」(眾聲喧嘩)已成當代常態,《混音理查三世》裡最為棘目刺耳的鬼魂形聲,也許比我們耳熟能詳的解構架式,更適合作為歷史思考的起點。

《混音理查三世》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21/10/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皇后的外戚勢力被理查陷害入獄,皇后問:「罪名呢?」,傳訊的人直接回答:「還在編。」,但觀眾同時也可以以後設的角度思考:理查今日的形象、這齣劇的誕生背後,理查是否也只是另一個「被製造出來的反派」?(蔡斯昀)
12月
01
2021
除了「聲身分離」的手法讓語言建構了溢出劇情的另一層文本之外,本劇由各種聲音組成⋯⋯以政治為主題,且作為秋天藝術節「眾聲平等」的節目之一,劇中權力與話語的關係是亟待探討的關鍵。(許玉昕)
11月
08
2021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莎妹劇團)再現出的理查,在舞台上成為了沒有肉身、空有服飾的有魂無體,以偶戲表演貫串全場。⋯⋯就形式而言,《混音理查三世》以莎翁經典為劇本基底,與科技、音樂、社會現況擦撞出精彩的火花。(陳琦卉)
10月
27
2021
「人們需要的是故事的想像,不是歷史的真相」,在社群平台發展興盛的現代,社會大眾習慣性地將生活瑣事以半公開的方式,使其在社群媒體上發展成人人得以議論之的故事。⋯⋯能否在混音時代中,保有屬於自己的身與聲?或許是生在資訊爆炸的我們值得深省的課題。(蔡億霖)
10月
21
2021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音樂劇的劇本採取首尾呼應的寫作方式,首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事件、角色都是一樣的,但每個角色的心態和情緒都出現了相當大的轉變,中間幾幕則是在闡述過去的事,對被留下來的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想在社區歌舞比賽獲獎的一群客家媽媽們,在設計客家歌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境。整齣戲以礦工生活以及客家文化傳承為主軸,「彩虹」是貫串全劇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
5月
02
2024
在台灣,白色常與喪葬連結;而在日本,則會與婚喜時的「白無垢」相銜,以顏色翻玩幽冥與神聖的意涵,也是編劇的巧思,配以劇中穿插的台、日童謠與歌曲,形成異色童話的氛圍。特別當,洪珮瑜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在劇場中,清唱〈泥娃娃〉、〈明室〉時,聲色與空靜在空間中迴盪時,衍生出一種既鬼魅又莊嚴的療癒性。
5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