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城市過往的嘆息《貴美的餐桌》
10月
19
2017
貴美的餐桌 2017基隆版(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黃馨儀(專案評論人)

三缺一劇團在2017年找來周伶芝策展,將已發生兩年的「海港山城藝術季」延長轉化為三年的「海港山城計畫」,除了演出之外,還有攝影、文件與物件的策展與工作坊,並名之以「泊」,進一步呈現基隆這一山城海港在今昔之漂泊與停靠。

呼應「漁市場宵夜劇場」的演出,我參加的是《貴美的餐桌》午夜場。23:00出了基隆火車站,雖然來過基隆幾次,但這樣的時間點著實令人陌生。途經要拆了的中山陸橋,走向忠三路與仁愛市場,再通往鄰近崁仔頂市場的南榮路。行徑過程中已然藉由深夜的雨都城景鋪排了前奏曲,進入了陌生異質的夜晚空間。雖是往市中心走著,卻又像被趨向邊緣。

相較於外頭路途的陰暗狹小,公寓倒是明亮愉悅的。這樣的對比反而帶來一種切換,好像有什麼東西安全了,好像可以靠岸。演出開始,東西都放在二樓的客廳。「放下物品」也是種暗示的切換,不用擔心、不用時刻記掛,這是個可以休息的空間。而往三樓的路上我立刻被咖啡香喚醒,說來不可思議,疲憊的毛細孔能如此快被打開與療癒。三樓還沒有進入餐桌,只有吳立翔在手沖著咖啡。這中途的作品《戀曲的結束永遠都是》似乎也定調了今晚的「演出」──展示與搬演並沒有個清楚的起始界線、沒有那麼立即發生,反倒是這些場景與生活一直都在,而我們/觀眾只是在此時進入了其中,只是一種短暫的交集與停靠。

吳立翔在茶几上手沖咖啡,每個咖啡濾杯中都有模型小兵。隨著熱水澆淋讓粉沖成咖啡,濾杯中的小兵也一個一個倒下,不疾不徐。而桌旁堆積的咖啡粉與濾紙形成的山上,亦或站或倒或埋著小小士兵。在半舊的公寓中留下另一種荒涼。時代快了,過去被留下,難以再有這樣層層輕柔浸透的水柱,沒有品嚐與聊天的時間。過往的基隆就這樣被留下──那些戰爭的刻痕、那些港口的興衰。

不急不徐地沖泡完咖啡之後,吳立翔不再看向觀眾而是看向攝影機,若要能直視他只得透過電視螢幕,明明同處一室,卻只能以虛望虛,這即是現代的科技生活;也是過往的時光已若同紀錄片,只能在螢幕中被展現。

再往上走至頂樓,我們被邀請協助整理餐桌,各個戴上手套穿上圍裙,或是洗碗或是切菜或是分類垃圾。簡單的勞動之後,上桌的卻是泡麵。「以前吃得比較好」表演者如是說道,那時還沒有發現今昔的脈絡已經展開,原以為這些安排只是為了帶入互動,未料我們這群觀眾的身分實已開始疊合了碼頭工人。而當燈暗且閃爍「以前來了」,大船成為餐盤,一次次將原物料/未煮的食材運入,進港而成佳餚。兩名紅蘿蔔小人傳遞著貨品與熟食,圓桌上的觀眾人人前方都停泊著一艘小紙船。先是沖入大魚湯讓小魚乾優游,或是烤盤上吸睛的牛排,每一道菜都連結著一小段基隆漁港或市場的故事。然而好時光不常,尖叫雞化為海鷗,飛旋著也上了桌。尾牙上轉雞頭炒魷魚的遊戲上演,開始有人吃不到食材,跨國商船減少,尖叫雞對著空碗/空碼頭鳴叫著益發淒厲哀怨,就算是「a gau人」──有一技之長的厲害碼頭工人,也只能被淘汰。「以前吃得比較好」對應著時代的轉移,呼應著《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所言:「碼頭上的男人遭驅逐出勞動市場、逐漸失去碼頭上一處處地,它們停留在碼頭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行走於街巷食攤和茶店仔的機會幾近於無,一段段由地方所牽繫的關係隨之剝落……。」【1】

最後一道菜,沒有直接入我們的口。一名代表碼頭工人的紅蘿蔔人被削成片片,用半截身體留下橘紅的汁液;另一個紅蘿蔔工人解下了身上的繩,經由傳遞逐一繫上我們餐具前的小小繫船柱。沒有了船,工人以自己繫纜,以自身作食。「苦力也是人,也有靈感,他們的吶喊,不一定比較詩人們的呻吟,就沒有價值。」節目單上創作者引用賴和的文句,對映著《貴美的餐桌》利用物件、操偶與吃食,雖沒有直言卻感官體驗與詩化地呈現了碼頭工人在現代的喑啞與靜寂,伴著鐵板的蒸氣水霧冉冉消散在燈光下。

如果以「懷舊」來看今晚的兩個作品是輕率了,因為以前都歸以前,不再是現在。然這兩個作品確實在暗夜之中帶我們穿透到了當時。如若策展人周伶芝所說:「在基隆的彼時此岸,進行一段海市蜃樓的考古。為失魂和失語,為迷惘和迷途,串聯時空的通道。」【2】只是在彼時之後的現在會是什麼呢?跟著里長在大雨中走訪基隆港區的小巷弄,無論是官道或是酒吧,榮耀似乎都還在以往,然在旅人撐不住的凌晨兩點,崁仔頂魚市開市了。屬於攤販的熱鬧和希望在此時才開始;而在今晚,除了品嚐到了城市的嘆息外,關於「未來」,似乎還是看不到。

註釋

1、轉摘自三缺一劇團臉書:魏明毅《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頁200。

2、引自節目單,周伶芝:〈關於「泊」〉。

《貴美的餐桌》

演出|薛美華、彭韶君
時間|2017/10/14 23:30
地點|基隆南榮路73號公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然只是一根蘿蔔,但是它身上黏著眼睛彷彿擁有靈光,它方才是那麼有精神地工作,因此看到利刃將之削成薄片的同時,心裡還是有股奇異的殘忍。現場其中一位觀眾忍不住開口:「蛤?他剛剛那麼努力還要被這樣對待喔?」(郝妮爾)
11月
21
2018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