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身體.變裝,如何展演原民多元性別處境與心路?《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
11月
08
2023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Pulima Art Festival提供/攝影林靜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3次瀏覽

文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由長年紮根花蓮原鄉之TAI身體劇場發起的「夠帶種藝術季」,2019、2021年曾在TAI身體劇場工寮等地辦理,今年則與九月至十二月在花蓮文化創意園區舉辦三檔聯展的「Palalan──2023Pulima藝術節」【1】合辦。

回應前幾屆從「跨越族群思考的對話性藝術計畫,由藝術家的群組進行奇異、混搭的配種創作,讓彼此之間互相看見,互相提問」【2】出發,今年「夠帶種藝術季」邀請夏天參與「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的多位藝術家演出;在以「辦桌」呈現的活動中,可見七組卡司──暖男樂團、Lihan Umaw游恩恩、Temu Masin徐智文、maya’a taboeh hayawan羅媛、Pacak巴查克、marang aly孫李杰及主持人巧克力(Salizan Binkinuan),各自以別具個人風格、顛覆性十足的舞碼、行為藝術與音樂展開攸關情感敘事、性別認同、文化傳承與展演等等對話與探問。除了將演出扣合作品論述,並紛紛透過識別性十足的服裝與頗富挑戰性的節目設計,彼此切磋、對話與較勁。 

除了巧克力是「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活躍在台灣東南沿線各部落婚慶場合的變裝表演藝人」【3】,巴查克在鐵玫瑰藝術節、阿米斯藝術節登台演唱,自「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出線的藝術家,則各自耕耘原鄉性別議題或文化展演、藝術工作有段時日。於此幕前與幕後,表演與學術相互穿透的場域中,觀眾很快會發現,「舞台」並不限於台上鎂光燈聚焦的所在,而是打從入場,於擺著酒水的紅色大圓桌自由入座,享用主辦單位準備的精緻餐食起,這場「演出」就隨著氣氛醞釀慢慢被形塑出來。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Pulima Art Festival提供/攝影林靜怡)

置身其中,除了在這不同於坊間黑盒子劇場的觀眾席觀演,「社交應酬如何是一種演出?」、「觀眾與演員,各自扮演什麼角色?」等問題也不禁浮現腦海。當我回憶起前一週專家展覽中,參展藝術家Ingay Saway皓皓也在《情山色海:酷兒.原民.秘密史》的展間演出,主持人巧克力也是《情山色海》的參展藝術家時便深深感受到,今年的「夠帶種」除如策展論述所言,盼能「從自我背景出發,揭示了社會對於不同性別、身份和經濟背景的刻板印象和評判,呼籲人們尊重和理解多元性別和多元文化的價值。從個人和族群的角度,探索自我認同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4】,應也具備凝聚及鞏固原民酷兒社群的意義。如學術活動中的「論文發表」充滿自我辯證與相互詰問,這場開幕秀也可謂透過實地的創作展演來開拓當代原民酷兒及文化展演論述。

從部落卡拉OK與辦桌的熱鬧開場,及跳脫二元性別框架的視點出發

歷經幾位長官致詞及小秀歌藝,部落卡拉OK的開場打從前奏就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身穿布農女性傳統服飾、水晶高跟鞋、以粉色腮紅與白皙膚色討喜現身的主持人巧克力在歡呼聲中拿起麥克風,從很man的歡呼出發,大方來一曲劉文正的〈為青春歡唱〉。沒有「字正腔圓」的中文,「部落叔叔」口音與動聽歌聲卻正港道地,讓人跟著搖擺,也讓人想起擅於復刻「部落叔叔」唱歌的阿美族音樂人「Ponay的原式cover」。顯然,〈為青春歡唱〉與Ponay的名曲〈鴨鴨〉(原曲為〈派對動物〉)都兼具動感與快速匯聚人氣的異曲同工之妙。 

讓那歡笑伴我度過 青春美好時光

讓那友情洋溢心頭 燃燒你心房

這是一個美好時刻 你我同歡唱

晴空萬里隨風飄蕩 充滿著希望【5】

不同於Ponay的〈鴨鴨〉棉裡藏針,嵌入「不願被當寵物,寧願變成怪物」【6】等意有所指的改編歌詞,巧克力的主持如其藝名,有著甜蜜討喜的包裝,除了呈現早一個世代,部落流行的華語流行音樂品味,也映照出北漂謀生的原住民族人常將「中華文化」學得微妙微肖的現實人生。巧克力縈繞媚態的行止與接下來──要不很華麗,要不火辣性感的主持服,更一再映照出華人父權社會長年來對女性投射的審美視線──身材要好、要會「打扮」、說話要得體,要很會「聊天」。然而,「這是一個美好時刻,你我同歡唱/晴空萬里隨風飄蕩,充滿著希望」等歌詞在巧克力唱來,似乎又是在歡笑中深埋伏筆,折射出我們的社會並不那麼「美好」,許多人心中沒有「充滿希望」。 

根據巧克力,接續出場的「暖男樂團」團名由來於團員自認是暖男。活動粉專介紹:主唱為花蓮和平的太魯閣族青年Nike哥,團長兼吉他手為鄧韶宣,但此次「暖男」與小碧(吳利昂)的搭配卻讓〈我懷念的女孩〉這首關於「成長的故鄉、那份單純、無憂無慮的成長時光,以及那位從小就住在自己心中的單純的女孩」【7】的歌曲,延展出更豐富多元的意義。歌者心中的女孩除了可以是初戀記憶中的女孩,也可能是身為男孩,心中未能被大家好好認識的女孩。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Pulima Art Festival提供/攝影林靜怡)

在暖心搖滾的歌曲後,小碧演唱創作曲〈換一種生活讓自己快樂〉。這首在間奏嵌入yi ya ho hai yan等襯詞的歌曲隱隱與〈我懷念的女孩〉對話,在陳述戀愛失落心事之際,用「過去就讓它過去吧/換一種生活讓自己快樂/以後別再裝作無所謂/牽掛的人不回來,我又何必再傷害」的領悟,展現邁向新生的決心。就在大家意猶未盡之際,暖男的演出竟已結束。換上(市場、老派)黑色高衩旗袍搭配金色長鬈髮、黑天鵝羽毛袖的主持人巧克力,先以新裝贏得驚嘆,再以幾句老派濃郁的〈夜來香〉:「我為你歌唱/我為你思量」,把大家拉回「現實」。 

巧克力華麗浮誇的「民國女子」裝扮,隱隱與接著登場的游恩恩有些對話。根據Pulima藝術節粉專,《Mqaras pncingan su! 生日快樂!》透過身體性、舞蹈性的行為表演探究生日時「為什麼唱這首歌、為什麼要吹蠟燭、吃蛋糕?」的主題。循此路徑可以感覺到,其表面上談論「慶生的形式」,背後卻蘊含對生命與存在意義的探問,並有意透過表現出對「人們熱衷慶生聚會,卻忽略關照壽星內在世界」的不滿,還有當今許多交際應酬,淪於維繫表面的規則與關係,而對真正重要的事情寧可忽略、擱置,以致看起來很熱絡的慶生會,沒有讓人快樂,而是讓人失語。如此經驗也讓人想起過往曾被以慶祝名目拖去餐廳吃飯卻毫無胃口,打包離場的尷尬窘境。換言之,生日要慶祝,就像遲早要被套入(刻板)男、女的性別框架,讓心中還有許多問號的人無語無奈;當生日快樂歌響起,也是主角疑惑:「我是誰?為什麼在這裡」的時候。 

發展原住民性別.酷兒論述與反歧視之必要…… 

相較於方才的演出隱隱碰觸性別議題,游恩恩之作可說透過行為演出,給予「屏息.思索」的空間。從觀眾席看去,接下剛被炒熱的場子,以相對安靜的作品博取眼球並不容易,考驗創作者有無足夠定力在「辦桌、吃喜酒」的觀眾面前完整呈現作品。七月「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時游恩恩已在舞台上一斧斧擊碎大石,新作看似沒那麼「硬派」,但當身穿黑色睡衣風格洋裝的他,在一片寂靜與蠟燭燈中繞過CD及布置太魯閣族菱形圖紋的一面牆,坐在地上(旁若無人地)攬鏡化妝時,可以感受到,安靜的個人(生日)儀式是如甘地不合作運動的那種抗議,似乎也在思忖,(在性別、族群身分)難以迎合多數人期待的自己該何去何從?演出後段,游恩恩如選美佳麗那樣,以自信的台步及西洋舞曲的演出令人驚豔,再以一小段短講提及「尊重差異」;然而,由於她.他的服飾仍是那套黑色睡衣洋裝,而非巧克力浮誇老練的黑天鵝旗袍,進而映照出藝術家的狀態或許比較接近,大家可以努力的事還非常多,現在只是過程而已。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Pulima Art Festival提供/攝影林靜怡)

徐智文的的《異位性皮膚炎》也攸關性別課題,但並非從「不滿」出發,而如其自介所言,「在創作與日常的生活空間中尋找可被閱讀的文本,使自身理解群眾群象成為創作之方式」【8】,似乎盼能透過演出與觀眾對話。閱讀《異位性皮膚炎》的論述,可以感受到藝術家透過類比的藝術跟觀眾「解釋自己」:當代原民青年、原民酷兒等少數群體面臨的狀態,或許就像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若不細心照料與面對,不適感就會蔓延到全身。用病理角度呈現作品,也映照出藝術家感受到當今的社會仍對(原住民)酷兒帶有異樣眼光。 

然而,此作給我最深的感觸是,無論怎樣的性別或性取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大概都有些「跟別人不太一樣」之處,需自己度過。但性別的「不一樣」,卻常涉及校園、職場、社會的歧視霸凌,傷害之大難以想像。除了蔡依林譜成《玫瑰少年》的葉永鋕事件,今年夏天日本跨性別藝人Ryuchell疑因網路霸凌而輕生【9】等,都顯見問題的嚴重性。這是為什麼(跨)性別的探討及論述,不應像無病識感的「皮膚炎」患者那樣,以持續遮掩、逃避、略而不談來面對。 

若說游恩恩善用視覺與行為藝術,徐智文在聲光、舞蹈與劇場空間的運用上則大膽、具實驗性;作品先以一曲中音直笛樸質真誠的吹奏展開,然後是優美的泰雅女聲在遠方高處、如祖靈守護般吟唱古謠,然後舞台後方,腳步急促、蘊含TAI身體劇場「腳譜」韻律的舞蹈搭配厚重腳步與喘息,似乎攸關被壓迫的感受、渾身不適或令人狂躁的環境;舞作中段,白衣裝束、臉塗白、戴頭燈的徐智文及其弟弟漸以腳譜的韻律、舞蹈來到舞台中央,在燈光轉為詭譎紅光之際,依稀聽到精靈般的族語呢喃,最後整齣作品似乎在(指涉異位性皮膚炎的)白色身體與深紅光影交織之際,以族語歌聲療癒的撫慰與環繞作結。雖然尚未深究歌曲內涵,卻能感受到藝術家認可族群語言及文化傳統在這紛亂的世界中安定心靈的力量。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Pulima Art Festival提供/攝影林靜怡)

在喜酒、文化與應酬的酒之間,反思生命經驗與部落 

羅媛的《makaksi'ael 吃個喜酒》,則攸關異性婚戀最受矚目的婚禮橋段,也讓我想到「你太白了,去曬黑」樂團改編恆春古謠〈牛母伴〉、關照新嫁娘心事的〈主意〉。如同性少數者蒙受異樣眼光,古往今來人們最常關心婚禮上新娘「多漂亮、甜蜜」,卻很少注意她面臨的各種冷熱視線與壓力,著實不下酷兒族群。 

在大家開始注重孕婦心理健康、產後憂鬱,普遍較能認可心理諮商專業的年代,羅媛和游恩恩各以敏銳感知揭露與再現歡鬧情境下,令人壓力爆棚的兩種「真實」,別具文學性與反思性。身為「吃喜酒客人」,我們無從知曉帶著「蝙蝠俠老公」,縈繞美麗醉態、逐桌甜蜜敬酒的新娘其真實狀態、蒙受哪些視線與期待,但觀賞「敬酒演出」,客人卻感受到穿西裝的新娘美麗強悍,新郎「無能」(到我們這桌時,身穿合身紅洋裝的蝙蝠俠模特兒「老公」下半身甚至「消失」)。這類荒謬情境如同我們明知當今許多婦女在婚姻裡不快樂,但出門在外又讓自己看起來「好好的」,她們心中的「孤立無援」常難以言明,而喜酒與應酬卻令其「暫時解離」。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Pulima Art Festival提供/攝影林靜怡)

既是「吃喜酒」,溫馨還是要有;接續登場的巴查克蔚為這場開幕秀不可或缺的歌手。〈napenadalim a qadav美好的日子〉一曲,低吟般的歌聲情意濃厚,以排灣族語及感性旋律,編織出低調華麗的質感,彷彿對「新娘、婦女」最好的加油;下一曲〈Temeljeteljar光〉則從英文訪談口白出發,訴說對性別平權的期許,rainbow(彩虹)與be a blessing(成為別人的祝福)等字句被凸顯,呼應多元性別展演與心路。 

到了壓軸者孫李杰的《過 氵度》,則以「勞動之餘的相談甚歡/喜慶之中的手足舞蹈/團圓圍坐的杯觥交錯  肉與體在種種黃湯之下 過肚/過渡/過度/」【10】等詩句,思索酒、性別與原鄉部落的關係。如此造詩讓我想起撒韵.武荖的詩作〈部落的味道〉。這首詩在「部落三合一」的段落從「你要保力達還是補力康」【11】出發,探究勞動、飲酒與對部落的思念。孫李杰則從戴斗笠與白面具的撿酒瓶者出發,把台下各種酒蒐羅上台,彷彿部落應酬交際的場合,因為現實原因而留下來「收拾殘局、忍受各種味道」的人。當舞台從羅媛一杯杯紮實敬酒,演變為孫李杰把所有酒倒入巨大橘紅木桶中,然後跳入、浸泡其中,再由邊緣氣質、疲累的勞動者搖身一變為身穿袈裟造型服飾現身、擦深色口紅與抹白粉的美少年,觀眾也感受到了青年對部落、文化的情感及置身其中,一些令人感到壓抑、辛苦的現況。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Pulima Art Festival提供/攝影林靜怡)

演出結束後,巧克力最後一套豔黃色主持服,似乎隱隱透過「女裝現身之難在於下半身的呈現」之經驗分享,隱隱回應方才的作品。換言之,「陰性之美」如何呈現,可以是打扮的問題,性別認同、藝術展演及如何和社會互動的話題。但由於話題戛然而止,導向藝術總監瓦旦.督喜主持的「創作者交流分享」,吃喜酒客人.觀眾也被推著揣摩反思,創作者如何將自身性別經驗轉化為藝術展演?如何又為何自我揭露與再現,這種種的呈現在競賽、展演中又如何脫穎而出?相關課題不僅學術,也關乎資源分配與社會氛圍的變動,很值得各界持續耕耘與關注。 

註解

1、 三檔展覽為《情山色海:酷兒.原民.秘密史 》、《Misakorengay製陶的人──採集即為創作的開始》及《複眼觀:消失與定格的肖像》,參見Pulima Link 網站

2、 摘自國藝會補助成果《夠帶種藝術季》

3、 摘自《情山色海:酷兒.原民.秘密史 》展覽內容。

4、 摘自節目單

5、 何松齡作詞,Kouichi Morita作曲,摘自《沉思》(1978)音樂專輯。

6、 摘自《鴨鴨》

7、 同註4。

8、 來源同上。

9、 參見相關報導。

10、 同註4。

11、 參見

《Pulima x TAI身體劇場 夠帶種開幕秀》

演出|巧克力Salizan Binkinuan、暖男樂團、Lihan Umaw游恩恩、maya’a taboeh hayawan羅媛、Temu Masin徐智文、marang aly孫李杰、Pacak巴查克
時間|2023/10/20 13:30-16:00
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第18棟 ( 花蓮市中華路144號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特里福諾夫回溯「建築」的過程與材料中,筆者亦深感其演奏缺乏(我更願意理解為不願透露)具備一定個人私密性的情感層面。特里福諾夫固然具備宏觀的詮釋視野、細緻精確的觸鍵,仿若欣賞唱片那樣的無瑕,但我更願意相信那些引人共感的幽微情緒,儘管那未必完美,總能勾人心弦。
5月
15
2024
應該說,臺灣作為沒有古樂學院或科系的非西方國度,也作為吸收外來西方音樂文化的它方,我們的角色本就是、也應是廣納不同風格及特色的演奏家,進而彰顯展現其中的多元性。並且,這個多元性本身,正是古樂在臺灣的絕佳利器。至於在每個演奏會的當下,這種多重學脈的複合、專業與學習中的並置,藝術性和古樂發展的價值要如何取捨,則是演出方自己要衡量的責任。
5月
15
2024
在打開耳朵聆聽、試探的過程中,激發出能與夥伴相融的音色,便是邁向合作的一步。舒曼《詩人之戀,作品48》藉由男中音趙方豪清晰的咬字及語氣,巧妙地運用情感,將音樂帶入高漲的情緒,為這個角色賦予了靈魂。他與程伊萱兩人對音樂的理解是相同的,鋼琴家通過樂器所產生的不同聲響和觸鍵力度,呈現了主角在十六首小曲中面對真愛、從狂喜到冷漠甚至失去愛的過程。
5月
14
2024
作品應具備明確的聲音發展元素,亦即讓音樂設計脈絡是具一致性,而本場演出是由多組短篇樂段串連而成,許多段落未能適當的設計「聽覺終止」,樂段收在漸弱的電子聲響,接著幾秒鐘的空白後,再由器樂開啟另一種「樂句文法」,敘事邏輯相當凌亂、既突兀也不連貫
5月
09
2024
魏靖儀以俐落而精準的換弓技巧,果敢地模仿鋼琴觸鍵,將自己融入了鋼琴的音色之中。儘管在旋律進行中製造出了極其微妙的音色變化,但在拉奏長音時,由於鋼琴底下的和聲早已轉變,即便是同一顆音符,配上了不同的和弦堆疊,排列出不同組合的泛音列,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就像海浪拍打岸邊時,每次產生的泡沫和光線都不盡相同。因此,當鋼琴和聲在流動時,若小提琴的長音也能跟上這波流動的水面,必然能夠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音樂景象。
5月
06
2024
《這不是 音樂 會》利用聲響與視覺的交錯,加深了觀眾對於音樂的想像,也藉由超現實的畫作與動態影像結合,捕捉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想法。或許,這真的不是一場音樂會,而是戲謔地、哲學地提點我們在座的各位:莫忘初衷?
5月
03
2024
究竟一場音樂演出需要何種劇場介入?這到底是趨勢還是必要?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不約而同在四月的第二個周末,同時推出了兩檔音樂、聲音結合劇場的作品,分別是ㄧ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與春麵樂隊《後現代登高指南》——沒有明確的戲劇情節、舞台元素與劇場語彙,卻讓人看見音樂與聲音如何「提問」與「建立關係」,而這恰好也是當今戲劇構作(dramaturgy)的核心實踐。
5月
02
2024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