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 FRAGMENTS,為誰演奏又為誰舞動《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0月
21
2021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台灣芭蕾舞團提供/攝影潘彥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2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單一的聲音成不了和弦(Harmony),在芭蕾的美學視野裡,構成舞蹈的也不僅僅是單一的動作而已,身體、音樂、舞台、服裝,以及一連串的故事與情感相互貫通,透過極其縝密地平衡與對位下,一首經典的作品才能誕生,如《天鵝湖》、《黑暗王國》、甚至到近代舞蹈家巴蘭欽的《小夜曲》亦然。當晚台灣芭蕾舞團的演出,同樣循此脈絡完成了上半場的五十分鐘演出,然而下半場的台灣民謠與西方古典選粹相互交演,一方面展現了舞團與長榮交響樂團雙方在技術上的熟稔與多元,一方面也值得讓我們換個想法,創作者的對象應是形而上的美學追求,又或者是觀眾的觀賞享受?

技術.藝術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組成結構,包含了白色地板、身著輕盈時裝的舞者與後方黑紗幕遮住的現場樂團,有別於以往芭蕾帶給人的莊嚴與儀式感。團長莊媛婷的創作編排,可以清楚地看見舞者純粹的肢體線條與技術穩定,在一覽無遺的舞台空間中被蔓延開來,但相反地,她揮手告別了黑箱劇場 (Black Box)【1】優勢之後,此作品與燈光之間的聚焦也相對稀薄了許多。筆者認為,創作者在編織作品時有試圖嘗試,又抑或說是博弈了一些自身未知的期待感,譬如開場的獨舞者孫偉傑,以及第三樂章中與鋼琴獨奏交手的陳亭妤,確實在這樣的平台上展現了獨特且浪漫的肢體情懷;然而隨群舞者與音符逐漸滲入作品,古典芭蕾中極為重要的和諧與對位,反強調了一絹白帛中容不下一點瑕疵的限制。這些不協調感並非來自於舞者的能力問題,而是編排與燈光的空氣感使視覺觀感上顯得赤裸,後方一覽無遺的樂團編制也因為使用黑紗幕而形成了距離上的隔閡。儘管莊媛婷在編排上的用心,透過不全然的對稱來開啟作品/獨舞/肢體的可能,藉以傳達布拉姆斯對於克拉拉的情感糾結與自身寂寥,但技術大於編排以及部分構圖的未成形,仍使得筆者在觀看時感到些許遺憾。

回到2001年,雲門舞集的作品《竹夢》中有一段落名為《秋徑》,是一對男女雙人沿著光道,從下舞台走向上舞台【2】的十幾分鐘小品,舞蹈家林懷民透過強烈的肢體幾何,構築了情感的距離、舞台的深度與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而在《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中,莊媛婷也使用藍色的光道和男女舞者的行走,隱喻布拉姆斯與克拉拉兩人的形象,只是如同協奏曲背後的寂寥自白,數度的行走並沒有看見兩人之間的碰觸。這一安排也形成了上半場的演出,鮮少有雙人組合的關係被建立,取而代之的是一人獨舞,又或是群體的一人獨舞之可惜。於此,我不禁好奇在創作的過程,台灣芭蕾舞團是否也如筆者八月所觀賞的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風》一般,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影響,而使得動作的發展上偏向更多的Port de Bras【3】大於足尖上的使用,而這一點的改變,也似乎反映在下半場的節目與台灣疫情解封的時間軸當中。

匠心,從來都不工業化

《恆春民謠》、《比才.法蘭德爾舞曲》、《望春風》、《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G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與《雨夜花》(以上依節目內容排序),筆者在研究下半場節目安排的時候,同時也感受到了快速被洗刷而不至於疲憊的新鮮感。譬如《望春風》一反刻版印象地由男性開啟故事念想,且發展了上半場所沒有的雙人撐舉與肢體、《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驚豔全場的獨舞【4】與終於打開黑紗幕的樂團演奏,這些讓人為之一亮的安排都讓筆者記憶猶新。

然而《恆春民謠》中有一雙硬鞋穿梭在群舞的靴子當中、《比才.法蘭德爾舞曲》沒有舞者的純粹演奏以及《雨夜花》歌者的壓軸,儘管技術執行上沒有問題,可是拼貼般地將不同文化交替呈現與微妙地結構不平衡,似乎很難跟上半場一氣呵成的氛圍感互相應和。此處,筆者想要討論的是創作者在安排節目的時候,儘管有精練的技術作為支撐,但想要體現台灣文化以及跨國格局的慾望,或許還有更多選項的可能,在能滿足觀眾感受與個人美學傳遞的同時,也能夠有一個明確且能被觀眾帶走的想法或方向,或許能讓今晚的演出更加完整。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台灣芭蕾舞團提供/攝影潘彥中)

重要的不是巨人,而是肩膀

如果說一位創作者能夠看見遠方的風景,並傳達給舞台下的觀賞群眾,那我們姑且將它稱為巨人。可以想見得是,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巨人,站在所謂「巨人的肩膀」上,傳遞更多完整又或是前人未必可知的資訊給更多的我們。

說回此次筆者觀賞台灣芭蕾舞團演出時所感到的不協調感,當舞者們的能力相互刺激且逐日堆疊時,筆者認為創作一方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肩膀來疊羅漢,譬如團長、藝術總監與特邀編舞等等編制,將舞團提升到更寬廣的遠方。台灣芭蕾舞團創立於2017年,近年來時常進駐高雄衛武營推廣芭蕾文化,而此次能夠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創意、想法等等上的相互碰創與拉扯,筆者期許的是未來能看見更為激烈的火花,而那樣的光景,必然在一個個更高的肩膀之上。

註釋

1、黑箱劇場,又稱作黑盒子,是一個近乎全黑,排除外在干擾的劇場空間,也是多數國家場館會參考的正式規格;在沒有光源的狀況下,它最能隱藏表演者的技術機密,也最能凸顯創作者想要在劇場中呈現的創意效果。

2、上舞台UP STAGE,劇場術語,意指舞台後方,反之,下舞台則是形容舞台前緣,左、右舞台則是以表演者的面相來區分左右。

3、手的運行Port de Bras,芭蕾術語。

4、獨舞者為陳玟樺。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出|台灣芭蕾舞團、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21/10/01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