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零而已《ZERO》
11月
06
2019
ZERO(體相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7次瀏覽
劉郁青(特約評論人)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達到空虛的境界,就是修道的極致;守住安靜的本體,就是篤厚實在。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是「靜」的狀態。體相舞蹈劇場以此道家哲思為出發點,創作了2019年的製作《ZERO》,從舞蹈與身體來思考什麼是零,又從零引發什麼樣的生命思維?

由於「零」是一個數字,大部分的人會依據數學裡的定義來理解,「零」是一個起始點,是位於負一與一之間的整數。但若從體相舞蹈劇場援引老子「致虛極,守靜篤」作為創作概念來思考,「零」是一個趨近於「虛」與「靜」的狀態,而這個狀態似乎對於從身體與動態出發的舞蹈而言是背道而馳的,「零」要如何透過舞蹈來展現,「零」要如何體現在身體裡?這是《ZERO》作為體相首部與道家哲思會面的作品要面對的問題。

在烏梅劇院入座,就可觀察到《ZERO》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一片純粹的黑,幾乎沒有布景。舞者進場後,服裝有如道士的道袍般,顏色也大多只有黑、白兩色,臉部的彩繪則有如潑墨的渲染。除卻劇場的服裝、布景,讓人更好奇的是,這齣舞作要如何把「零」的概念傳達給觀看者。

藝術總監李名正給舞者的練習指令「身體發力點從簡」,提供了某種編舞家對「零」的概念如何經過身體表現的想像。李名正希望舞者的一切動作都由「腰脊」為核心發力點,看看身體會給什麼答案。發力從簡的指令對於舞者或許仍有些過於抽象,製作人與吳品儀對「零」的詮釋則更向前推進了一步,她認為零是極小也是極大,零是極少也是極多,零體現在身體裡面,力由脊發,自然開展了身體的樣態,也許就如水如風一樣,既緊又鬆,既柔亦含剛。

這個指令實踐在舞作中,的確出現了許多擺盪與晃動在「鬆、緊」與「柔、剛」之間的動態展現,可看出舞者對於身體的力量如何從腰脊為核心,進而傳送到肢體與動作間做了許多嘗試與練習。但是從整體舞蹈劇場的呈現而言,《ZERO》想要表達的概念,遠比「零」說得更多,不管是過於緊湊的舞蹈節奏、表演者之間外顯的情緒張力,甚至是某些段落近乎狂暴的抽搐,舞者間時而拉鋸、時而對抗的形式,包括舞蹈中的敘事與戲劇性,都遠遠超過作為觀舞者對「零」的想像。如同前面所說,零在數學裡的定義是位於負一與一之間的數字,以數學的度量來比喻《ZERO》想對觀眾所述說與所展現的,都超過了零,也超過了負一與一的量度。

《ZERO》中另一個重要的隱喻是「門」,呼應了德國哲學家謝林(F. W. J. Schelling)曾說的:「道不是人們以前翻譯的理,道是門。」道是門,是法門,是通往思辨之門。李名正在演後座談中分享,年輕的時候認為門關起來就什麼都沒有,門打開了則獲得許多,後來發現這種想法束縛了自己,其實換個心境就海闊天空,而這個想法成為這次創作的初衷。舞蹈的後半段在舞台上有一道實體的門,透過這道門的開與關,舞者和這道門進與出的互動,演繹這段體悟。舞台上出現的樹枝光影幢幢,就像是人生中所經歷流動的風景,而打在舞者身上的螢光光線,則像是超脫了這道門的新體悟,音樂裡也隱隱傳來彷彿道教科儀的陣陣鈴聲。

這道門的隱喻讓我想到數學家羅伯.卡普蘭(Robert Kaplan)撰寫的《從零開始———追蹤零的符號與意義》這本書,作者在這本書中說道:「零的形象,看似空無一物;但是如果你洞悉它,就能看透整個世界!」「門」對於思考「零」的穿透性是不錯的意象,但若《ZERO》企圖想透過「門」去說更多的道家哲理,對於創作者而言,似乎又太過於急切地想在一部作品裡述說過多的人生道理,讓觀者對於其中所蘊含的「虛」與「靜」的狀態還尚待沉澱與理解,又馬上被領入「道是門」的下一階段。

面對「零」的命題,身為一個觀賞者,或許更渴望看到的是一齣更為安靜與沈潛的創作,在舞蹈裡希望能有較多的空間與留白來思考,也期待「從簡」的精神能更貫徹到整體舞蹈概念的表現。但就如同「零」是一個起始點,《ZERO》也只是一個開始,由此所開展的或許是未來更多與道家對話的系列作品,觸發更進一步關於身體的思考。就如同編舞家給年輕舞者的功課,回家查詢與思考道家裡「無為」的意義,這個功課或許很難,但對創作者、表演者和觀賞者卻是一個出發點,未來在舞蹈與生命中勢必會累積更深的體會。

《ZERO》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19/10/20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3B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製作經由舞者精萃的詮釋,及編舞者既古典又創新的思維想法實踐於表演場域,創造出精巧、怪奇又迷人的殿閣。兩首舞作帶領觀眾歷經時空與維度的轉變,服裝的設計使視覺畫面鮮明、設計感十足,為舞作特色更顯加分。「精怪閣」觸發了觀者想像不斷延續,並持續品嚐其中的餘韻。
5月
15
2024
伊凡的編舞為觀眾帶來不愉悅的刺激,失去自我的身體並不優雅,抽象的舞蹈亦難以被人理解。伊凡又是否借《火鳥》與《春之祭》之名,行叛逆之道?不過無論如何,伊凡這次的編舞或許正是他自己所帶出的「自我」,從觀眾中解放。《火鳥・春之祭》正是異端,正是獻祭者本身,觀眾被迫選擇成為跟蹤者,或是背叛者其中一方。在這暴力的亂世,你又會如何選擇?
5月
15
2024
「解構,不結構」,是編舞者為當代原住民舞蹈立下的休止符。編舞者細心梳理原住民的舞蹈身體在當代社會下的種種際遇,將其視為「符碼的」、「觀光的」、「想像的」、「可被消費的」,更是屬於那位「長官的」。走光的身體相對於被衣服縝密包裹的觀眾,就像一面鏡子,揭示所有的對號入座都是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陷阱,所謂的原住民「本色」演出難道不是自身「有色」眼睛造就而成的嗎?
5月
09
2024
可是當舞者們在沒有音樂的時刻持續跳大會舞,彷彿永無止盡,究竟是什麼使這一切沒有止息?從批判日本殖民到國民政府,已為原民劇場建構的典型敘事,但若平行於非原民的劇場與文藝相關書寫,「冷戰」之有無便隔出了兩者的間距。實質上,包括歌舞改良、文化村,乃至林班歌等,皆存在冷戰的魅影。
4月
30
2024
另外,文化的慣習會在身體裡顯現,而身體內銘刻的姿態記憶亦是一種文化的呈顯。因而,透過詳實地田調與踏查的部落祭儀資料,經由現代舞訓練下的專業舞者的身體實踐,反而流露出某種曖昧、模糊的狀態。
4月
29
202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