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片的烏托邦《台灣有個好萊塢》
7月
17
2019
台灣有個好萊塢(瘋戲樂工作室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7次瀏覽
陳佩瑜(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研究生)

雖說是由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改編的音樂劇,但除了角色基本設定外,故事幾乎全部改寫;主線也從以愛情為主軸,轉變成以劇中編劇陳正華為首的圓夢勵志大戲,愛情成了調味料。因而,同樣以「向台語片致敬」為主旨,音樂劇倒是切題的多。

35釐米台語片從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起首,至1981年《陳三五娘》為止,看似有二十五年風華,實際上自1970年代起,出片量已徒降。因此可以說不只是年輕觀眾,甚至中年觀眾都對這段稍縱即逝的歷史,感到無比陌生。開場不久,本劇即利用台語片的哭倒枕頭俗套及置入性行銷通乳丸,引發觀眾興致,帶領大家進入台語商業片時代。之後兩條戲劇衝突線分別是名門閨秀郝秋月為演電影而鬧家庭革命,和劇組因資金不足而讓黑道大姐介入引發的一團混亂。基本上到上半場結束前,都是輕鬆搞笑的調性;唯有中場前最後一段戲,結束得令人愕然與莫名──開拍前一晚,正華和秋月愛苗已漸生,正華還深情暗示說:「你的初吻就用我的筆來守護。」隔天秋月竟看不出正華在片場對吻戲的一再阻撓是為了愛?最後居然叛逆的發狂般吻遍眾人,逼得正華憤而撕毀國旗而鋃鐺入獄?

中場後,故事的調性幾乎轉成了魔幻寫實。出獄後的正華不顧台語片已然沒落的現實,四處找尋當年已分崩離析的劇組人員,要重新創作出一個完美劇本,讓世人知道台語片的美好。像日本著名漫畫《二十世紀少年》,把幼時伙伴一一找回,共同拯救世界般;原本已過著新生活、委婉拒絕的幕前幕後隊友們,突然又受其感召,全部歸位,齊心協力的拍出了奇情諜報片《天字第零號》,並在隔年的金馬獎橫掃各大獎項,重振台語片榮光。如此天方夜譚的故事,永遠不會發生在現實中;專為「獎勵優良國語影片」而設的金馬獎,從來就沒有台語片的空間。但劇場本就是個做夢的地方,本劇主旋律「夢想是甘中帶苦,生活是苦中帶甘」,已點出追夢主題。何況,音樂劇(Musical)起源其實是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的簡稱,特色原本即為鬧劇的場面、機智的台詞、與音樂性大過情節性,硬要用嚴肅的歷史劇標準看待此劇,既不需要,也是緣木求魚。

當「金馬奔騰」的音樂響起,劇場搖身一變而成頒獎會場。觀眾都知道這一切是夢幻泡影,感動與歡呼卻是如此真實的流洩而出。在這兩個多小時內,觀眾們對台語片從陌生到基本瞭解了它的興衰起落而產生感情,看著一群小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總希望他們能得到回報;連「場記」都能迎來金馬加身的一刻,相信台下不少幕後工作人員為之動容。此時此刻,台上台下觀演合一的將台語片推崇至極,不就已達成「向台語片致敬」的目標。

「追求夢想」對台灣的文創人而言,一直都是奢侈品,一言難盡的外在因素,始終考驗著創作者對作品的堅持能到什麼程度,如劇中提及最常見的資金問題,如台語片面臨的國語政策。本劇可能沒有嚴厲的政治批判、沒有深刻分析台語片自身的困境、沒有解決任何一個文創的難題,因為它根本上是一齣不切實際的浪漫劇。舞台上碩大的月亮背景,不只是象徵女主角秋月,更代表著月娘無時無刻不在照看著這群熱愛著藝術的傻子、這群被現實團團包圍卻咬牙堅持的夢想家們。如同毛姆《月亮與六便士》小說隱喻的大哉問:究竟是要仰望代表夢想的月亮,還是屈服現實,低頭撿起地上的六便士硬幣?這才是這則當代寓言希望每個藝術工作者深思的課題。

《台灣有個好萊塢》

演出|瘋戲樂工作室
時間|2019/06/16 14: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台灣有個好萊塢」這部戲劇沒有特別豪華的場景,也沒有特別誇張的音效,它全程都用最貼近台灣六〇年代場景的裝飾與服裝設計,以樸素卻精采的劇情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貼近生活的合理劇情,也讓觀眾跟著演員的情緒一起起伏,帶給了觀眾難忘的回憶。
1月
06
2023
本劇的電影主題和歷史場景的建構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虛構遂有了取代現實的意圖,但同時又將虛構建立在對於現實的否定和改寫之上。《台灣有個好萊塢》之所以能夠帶動觀眾的情感正是因為它的劇情有多麼遠離現實,角色們越用力想要證明台語電影存在的意義,越是從否定性的意義證明台語電影在歷史主流論述中的邊緣性。(林映先)
8月
28
2020
《台灣有個好萊塢》透過現場拍攝一鏡到底的還原,配上契合六○年代實際境況的道具佈景,用倒退電影歷史足跡的方式論證出了早期台語電影的靈光。直到最後虛擬出的金馬頒獎現場讓觀眾完全地沈浸在平行時空的榮光喜悅中,《台灣有個好萊塢》無疑是用最創新的橋段、最貼近人心的手法來歌頌並傳遞台語電影黃金時代的美好,用最浪漫而不切實際的劇本來達到最陳舊的美學現場性主張。(顏采騰)
8月
17
2020
所以,當最後藉由虛構的頒獎典禮與演後謝幕一一介紹難以被看見的幕後共作者,展現表演藝術團隊的共同集結與臨場性,人與人的凝結度增高,也豐厚了夢的密度。其實,在這「(造)夢的產業」裡,為的只是那一個跨步,好好完成一個故事與一個遇見,避居現實創造真實的場。(黃馨儀)
1月
30
2020
事實上,就搬演歷史題材而言,音樂劇可能比起其他戲劇形式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果忠於歷史仍然是創作考量,那麼除了文本,如何在音樂、舞蹈層面體現出時代感,是編劇、作曲、編舞以及導演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比起創作,其核心可能更接近翻譯,或者駕駛一艘將已逝時間領回當下的渡船。(張敦智)
7月
04
2019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